三百多年後,劉備拜訪諸葛亮,諸葛亮就說:“四川漢中都是好地方,高祖因之而成帝業。”高祖就是漢高祖劉邦。諸葛亮勸劉備先去四川漢中養精蓄銳,等到羽翼豐滿了,再出川爭霸天下。劉備後來按照諸葛亮設計的藍圖,去往四川,果然漸漸壯大。
劉備出川沒有打贏,劉邦出川打贏了。原因在於,劉備出川,麵對的是被曹操統一了的北方;而劉邦出川,則麵對的是諸侯割據、分崩離析的北方。
一年後,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關中,攻占秦都城鹹陽,然後向東進擊,攻占了項羽的都城彭城,兵力高達五十六萬。項羽率三萬精兵從山東南下,與劉邦交戰,劉邦敗退到河南滎陽,雙方相持不下,長達數月。
楚漢相爭拉開了序幕。
楚漢相爭,其實就是蘇北人和蘇北人在窩裏鬥,不同的是,他們從蘇北打到了中原。
項羽是蘇北宿遷人,劉邦是蘇北沛縣人,龍且是蘇北宿遷人,韓信是蘇北淮安人,蕭何是蘇北沛縣人,季布是蘇北宿遷人,張良是蘇北下邳人,周勃是蘇北沛縣人,鍾離昧是蘇北連雲港人,樊噲是蘇北沛縣人,虞子期是蘇北宿遷人,夏侯嬰是蘇北沛縣人……這樣的名單還可以列出很長很長。
當年,為什麼會有一大批蘇北人,如雨後春筍一般噴薄而出,在中國曆史的舞台上叱吒風雲,縱橫捭闔,呼風喚雨,名噪一時。陳勝吳廣是河南人,盡管他們最早舉旗造反,然而他們很快就成為昨日黃花,倒是這一幫蘇北人長時間占據著曆史舞台的最中心,站在了權力的最頂峰。
為什麼會這樣?司馬遷的解釋是,楚地人意誌堅定,民風凶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這時候,無論劉邦是勝還是敗,都和韓信沒有關係。作為大將軍的韓信,此時還沒有登台亮相。所有人都在疑惑,這個一步登天的二流子,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到底是不是第二個趙括,到底是不是個騙子?
當年那些諸侯們,都是牆頭草,他們看到誰的勢力占據上風,就倒向誰。劉邦出關東進,勢如破竹,他們倒向劉邦;而項羽三萬精兵擊敗劉邦浩浩蕩蕩的五十六萬兵力,他們又馬上倒向項羽。他們就是楚漢爭霸時代的不倒翁,他們以爭做不倒翁為榮,以不會圓滑變通為恥。
項羽與劉邦在河南滎陽對峙,而這些見風使舵的不倒翁則從四麵八方來圍攻劉邦。劉邦的歸路,被魏王豹隔斷了。魏王豹出兵攻占了蒲津關,劉邦無法回到關中。魏王豹的威脅,遠勝項羽的威脅。擊敗魏王豹,才是當務之急。
然而,要攻擊魏王豹,需要一個能夠獨當一麵、智勇雙全的大將。於是,韓信終於粉墨登場了。
韓信出兵,河南滎陽的劉邦捏著一把汗;陝西鹹陽的蕭何也捏著一把汗。劉邦擔心的是韓信不勝,後路斷絕;蕭何擔心的是,自己舉薦的韓信,到底能不能勝任這個工作。
每逢大戰,蕭何都留守鹹陽,代劉邦行使職權,為劉邦提供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