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再來看一個純軍事的問題:如果突然遭遇敵軍夜襲,該如何應對?
孫子兵法中已經說了:“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意思是說,軍隊疾速行軍時,要像大風一樣快捷;緩步行軍時,要像樹林一樣平穩;攻擊的時候,要像火焰一樣凶猛;駐紮的時候,要像山嶽一樣沉穩。孫子兵法的最後一句說得很明白,駐紮的時候不能惶惶不安,即使遇到偷襲,也不能惶恐。
三國時候,魏國大將張遼的營寨有一天晚上突然火光映天,有人叛亂。張遼立令沒有參與謀反的人原地不動,而自己帶著幾十名親兵立在中軍帳中。過了一會兒,謀反的人就被識破,抓了過來。
打仗是這樣,處事也是這樣,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不能亂了分寸,都不能驚慌失措。因為越慌越亂,越亂越會出現更大的問題。
誰也不會想到,北魏的五萬前鋒軍隊,居然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被南朝的兩百個敢死隊打垮了。兩百對五萬,雙方人數懸殊到了一比二百五,而最後陳慶之居然把這群二百五擊敗了,這實在是軍事史上的奇跡。
陳慶之是一個極善於利用天氣和地理的將才,他利用夜色,夜色會讓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利用河流,河流會讓他阻敵追擊,斷敵退路。為將者,要通天文知地理,而不僅僅是“長阪坡上一聲吼,嚇退曹營百萬兵”那樣僥幸和蠻勇。
此戰過後,陳慶之帶著親兵隊,和後麵的大部隊合兵一處,一直把北魏軍隊趕到了渦陽城以北。然後,他們占據了高達險峻的渦陽城,與北魏對峙。
當時,誰也沒有想到,這場對峙竟然長達一年時間。
為什麼時間會拖得這麼長,後世的我們無法知道更多的內幕,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此時的陳慶之沒有單獨領軍作戰的權力。從此前此後的表現能夠看出來,十五萬北魏軍,完全不能對陳慶之領著的南朝軍隊構成威脅。而現在雙方竟然都停滯不前,可見南朝軍隊不是由陳慶之掌握的。盡管陳慶之被封為“總知軍事”,但是皇城禁衛軍的首領曹仲宗才是這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陳慶之所能夠調動的,隻有自己的二百名親兵部隊,甚至可能連調動這二百人的權力也被剝奪了。
史書記載:“自春至冬,數十百戰,師老氣衰。”
打了幾十仗甚至上百仗,還無法將北魏擊敗,顯然這不是陳慶之的作戰風格。陳慶之是一個為戰爭而生的人,越是眾寡懸殊,越能激發出他的鬥誌;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越能挖掘出他身上的潛力。十五萬北魏軍隊,根本就不夠擁兵五萬兵力的陳慶之填牙縫。
後來,北魏來了援兵,而南朝還沒有援兵到來,可能梁武帝蕭衍又躲到了雞鳴寺裏,整天念著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心中想著四大皆空,早就忘了千裏之外,還有兩支軍隊在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