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點是時間利用的問題。休完自給自足的產假恢複工作不久,我發現了“美國人時間利用情況調查”,這是由馬裏蘭大學和其他一些組織正在進行的關於——人們,尤其是父親和母親——如何利用時間這個問題的調查和研究。那時,我開始把這些發現寫進我在《今日美國》上的專欄、《赫芬頓郵報》9期連載的“核心競爭力母親”、《雙重思考》的特輯、現已停辦的《文化11》、《華爾街時報》的“品位”版,並在《紐約時報》莉薩·貝爾金的博客“工作媽媽的負擔”中擔任客座作家。通過越來越多對時間運用的研究,以及與擁有令人稱奇生活經曆的人們越來越多的交談,我發現,“工作和家庭相互排斥”這一悲觀觀念的產生,是由於人們對於家庭時光今昔不同的利用方式存在著錯誤觀念。
另外,我也著實想使“工作”變得不那麼神秘。這裏的“工作”之所以被打上引號,是因為經過對人們時間利用方式的研究之後,我相信當今一些普遍(且自以為是)的對工作方式的判斷和看法,就像我們對20世紀50年代生活方式的想象一樣錯位:我們總是認為自己過度工作,正如現在的我們總以為20世紀的人都像奧茲和哈裏特一樣生活。事實上,這兩種觀念都不屬實。大多數自稱工作過度的人真正的工作量比他們想象的要少,而且他們中大多數人工作效率極其低下。把一件事情稱為“工作”,並不會使這件事變得多麼重要。本書的使命之一,就是讓讀者全方位重新審視自己所擁有的時間,並會發出“我從來沒有這樣想過”的感歎。
除此之外,本書的目標不是成為自助書籍或時間管理的書籍。我創作這本書的立場,不是作為一名高效工作專家,而是作為一名關注成功並幸福的人如何構建生活的記者。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那些並非家喻戶曉卻過上自己夢想生活的人是如何實現夢想的,以及我們能夠從他們的經驗中學到什麼。如今有很多書籍都在傳授《財富》500強首席執行官或者名人的成功經驗。而我更關心每天走在街上的普通女人——她們不出名,沒有巨額財產,也沒有私人助理,但成功地運營著小型公司,跑馬拉鬆,掌管著一大家子的幸福生活。
然而結果是,現實生活經常一團糟,但我認為,我用編造出的人物來證明我的方法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書中所提及的人都是真實的——真實的名字和真實的故事。我認為腳注容易分散讀者的注意力,而尾注能夠為所引用的事實或研究提供備份支持。盡管我在大多數章節後麵都設計了互動環節,但這也不能保證5分鍾的小調整就會完全改變你的生活。當然,每個人的生活都能在迅速的小調整中受益,但想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當中最大化地利用你的168小時,需要自製力。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每天在上班的路上看幾頁小說,這在某種程度上能讓你感覺更有成就感;如果你愛自己的工作,那麼你會感覺生活很美好。花10分鍾散步能使你精神抖擻;保證明年每周都在168小時中拿出4個小時來跑步,會讓你的健康狀況得到徹底改觀。
最後,本書不像其他管理事業和生活的書籍,因為我作為第一人稱出現在書中。我不能像講述一個偉大的勵誌故事一樣,把自己放在權威的位置上,也不能通過這本書來傳授我一生的智慧。我30歲時寫了本書的大部分手稿。我的生活確實也從中獲益。我自認為把這些手稿組合得還不錯。盡管如此,我從這個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我已經嚐試把這些發現用到我的工作計劃當中;本書至少有一部分是關於如何讓我們過上更多不錯的星期二,還有不錯的星期一、星期六,以及過好構成我們生活168小時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