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公元1812年11月10日,左宗棠出生於一個耕讀世家,這在封建社會被認為是理想的家庭形態:出則為官,退則歸耕。從他的曾祖父到他的父親左觀瀾這幾代人,雖然都立誌於功名仕途,但都沒有什麼成就。
左家的祖籍原本是江西,在南宋時才遷到了湖南,後來世居湘陰。湘陰縣離湖南省城的長沙不是很遠,瀕臨洞庭湖,並且有湘水這條長沙城下最大的河流繞貫縣內,景色如畫,交通便捷。
左宗棠的曾祖父左逢聖曾為縣學生員,以孝義聞名當時,並且熟讀各類經史,又因居貧好施,得到了時人不錯的讚譽。左宗棠的祖父左人錦則是國子監生。而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則是縣學廩生,曾經就讀於長沙著名的嶽麓書院,並於此教書二十多年。
到了左宗棠這一代,他有兄弟三人,還有三個姐妹,大哥左宗棫,字伯敏,是縣學廩生,卻年紀輕輕病故;二哥左宗植,字仲基,一字景喬,鄉試解元,曆任桂東教諭和內閣中書等職,其詩文在當地也是頗負盛名;左宗棠則是排行老三,5歲時就和兩個哥哥在他的父親所設的塾館中接受啟蒙教育。生長於這樣的家庭,又長期接受耕讀家風的洗禮,左宗棠自然也受到了傳統思想文化以及倫理道德的熏陶和影響。
左宗棠一家有祖輩留下的田產數十畝,每年收獲的穀糧有四十餘石,但是僅靠此來維持一個三代十口之家的生活,明顯不夠。而作為一個窮教書先生的左觀瀾要養活一大家人口,更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而左家人的日子過得相當拮據,有時米麵不濟就雜以糖屑充饑。
左宗棠自幼聰明過人,記憶力猶佳,凡讀過的書立即就能背誦,尤其是對對子,更是悟性過人。他作為家裏年齡最小的男童,備受其祖父左人錦的寵愛。
有一次,他跟隨祖父到宅後的山林裏去采摘山棗,他把采到的山棗拿回家後,平均分給了兄姐和妹妹,自己反而不取一顆。在一旁看著這一切的左人錦深有感觸,對他更是寄予厚望,日後更是常常在家人和親友麵前誇他說:\"這孩子小時就能夠平均分配物品,明明知道棗子好吃也不去貪要,未來必能光耀門楣。\"
在這個時候,左觀瀾已經將全家遷到了長沙,在省城貢院東左氏祠開館授徒。左宗棠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熟讀孔孟,習作八股文章。
左觀瀾因懷才不遇,經常鬱鬱寡歡,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在三個兒子身上。尤其是對左宗棠的教育,抓得很嚴。每次習作命完題,他總是先要求年幼的左宗棠認真讀一遍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然後再下筆行文。
一直以來左宗棠的成績都很不錯,他在6歲時,真正開始了中國傳統教育核心內容的學習,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
卓越的儒家學者朱熹,曾闡釋\"四書\"的正文,對其做了煩瑣的注解。這些注解的部分後來成了儒家哲學的權威解說,就重要性而言不亞於正文。並且,當時中國的文人要想理解原文,也必須借助於這些注解。
\"四書\"之後的課程便是五部\"中國傳統經典\",即\"五經\"--《詩》《書》《禮》《易》和《春秋》。除了《易》偶有例外,學生要背誦\"四書五經\"的原文。當然,也有不少學生為了更高的目標,還會背誦注解。
背誦傳統經典遠不是中國學子學習的全部內容。作文和修辭--學會寫作優美、雄渾、簡練的風格的文章,才是學習的難點。我國學子必須吃苦耐勞、長期研習,並擁有超凡的記憶力,才能在書法和文章寫作方麵所有成就。
作文的優劣,對想要進入仕途的學者來說至關重要,對這項課程的學習,左宗棠從9歲就開始了。他要以傳統經典為基礎擬定主題,模擬有可能在考試中遇到的題目,無數次地練習論文寫作。在寫作中,論文的思想必須嚴格符合傳統經典,同時文體和書法也非常重要。在考試中最為致命的錯誤,就是所表達的思想不符合經典。
學生學習的時間,一般是從天亮到上午10時左右,以及中午到下午6時左右,教師會嚴格要求學生遵循這種作息時間。不過夏天的時候,學生們下午一般不上課,而冬天另外要加晚課。學生們也有假期,不過不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放假,而是在過年之前放假一個月,以及在一般節日時休假。
教師的教學流程是完全標準化的,學生們無須動腦筋琢磨教學方法。首先,學生跟著老師朗誦指定的文章,直至能將全文絲毫不差地讀出來。然後就要大聲朗讀這些文章,直至能夠背誦。這時,學生會把課本交給老師,背對老師背誦文章。一篇文章背下來後,老師又按照這個程序讓學生背另外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