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1年,左宗棠在家鄉避亂時,太平天國的農民武裝已經從粵、桂打到湖南,所向披靡。但是在圍攻長沙的戰役中,遭到了清軍江忠源部的頑強抵抗,西王蕭朝貴不幸中炮陣亡。
洪秀全得到噩報時,當即發誓一定親率大軍踏平長沙城,為蕭朝貴報仇。清廷急忙從貴州調張亮基為湖南巡撫,以加強湖南的守戰。恰好張亮基是左宗棠的密友胡林翼的頂頭上司。胡林翼向張亮基極力推薦,力陳左宗棠俠肝義膽,忠勇剛烈,熟知古今地圖兵法,又曉達時務。
張亮基接受了胡林翼的推薦,在他赴湖南上任的路上,接連三次派專人攜帶書信到山中請左宗棠出山入幕,極表思賢若渴之情。
同時,胡林翼又致函左宗棠勸其出山:
張中丞不世奇人,虛心延訪,處賓師之位,運帷幄之謀,又何嫌焉。設楚地盡淪於賊,柳家莊、梓木洞其獨免乎?
經過張亮基遣人備禮走請,胡林翼的積極敦促以及江忠源、郭嵩燾等人的熱心勸說,加上左宗棠曾在湘江與林則徐會麵時聽林則徐親口稱讚張亮基是一個寬厚敏行的官員,更是出於保衛桑梓和捍衛儒家文化的需要,左宗棠終於應張亮基之邀第一次出幕。
1851年10月7日,左宗棠懷著補天之誌攀繩索登城,進入長沙,讚襄湖南巡撫幕府。張亮基讓他全權負責軍事指揮。於是左宗棠便日夜調配武器和兵力,與江忠源和黃冕等人策劃抗擊太平軍。
也就在這一次幕府生涯中,左宗棠與曾國藩首次見麵。左宗棠、曾國藩均為晚清一代名臣,都為清王朝的\"同治中興\"立下過汗馬功勞,他們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當時曾國藩回湖南本是為母親辦喪事。沒想到正逢太平軍橫掃湖南,鹹豐皇帝便命他出任幫辦湖南團練大臣。曾國藩趕到長沙,到了館舍,換過衣服,匆匆洗了把臉,就坐下來,與前來迎接的湖南巡撫張亮基及其幕賓左宗棠展開長談。
論身份,在座的三個人中,以左宗棠最為卑微。然而談起話來,左宗棠卻成了主角。他不等張亮基開口,就主動詳細介紹起長沙的防務安排。一聲不吭的張亮基似乎倒成了他的跟班。而曾國藩也隻有俯耳傾聽的份,一時竟插不上話。
然而資曆遠高於左宗棠的曾國藩卻並不覺得不舒服。相反,他越聽,越覺得左宗棠確實名不虛傳。在此次會麵前,左宗棠之名對曾國藩來說已經如雷貫耳。有太多朋友向他介紹過這位\"湖南諸葛亮\"是如何卓絕特出。交談之中,左宗棠之頭腦清晰,氣概慷慨,議論明達,言中款要,確實令曾國藩頗為歎服。
曾國藩雖然此時已是高居二品的官員,但一名京官要想在地方上開辟一番事業,其實並不太容易。因為他畢竟是在籍官員,而不是實任官員。官場上最現實、最勢利的是\"縣官不如現管\",如果湖南的地方官員不大力配合他,無職無權的他其實寸步難行。
因此,對這個小小舉人,曾國藩極為尊重,言必稱兄。不論大小事情,無不虛心請教。他相信,有這位明敏強毅的人才幫忙,他在湖南辦理團練,一定會相當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