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1月1日,洪秀全出生於廣東花縣福源水村,客家人,後來移居到官祿布村。他7歲起在村中上學,熟讀四書五經及其它一些古籍。道光七年,就是1827年,洪秀全第一次到花縣參加縣試,名列前茅。但是到廣州參加府試時,他落第了。
第二年,因為家中經濟拮據,洪秀全一麵從事農業勞動,一麵自學。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中國曆史及奇異書籍。其中就有一部基督教布教書《勸世良言》。在研讀此書的過程中,他聯想到了他之前落第後大病數十日夢中的情景,於是他便自施洗禮,開始自行傳教了,當時稱之為\"拜上帝教\"。
經過洪秀全及其表弟馮雲山數年的不懈努力和多方經營,拜上帝會的勢力迅速壯大起來,逐漸形成了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六人組成的領導核心。
1850年2月,道光帝去世,民間\"清盡明複\"的謠言愈演愈熾,加入拜上帝會的人也越來越多。入會者往往一人入會,舉家同來。洪秀全等將入會者的財物田產變賣歸公,不許私蓄,並進行了軍事組織: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各置伍長、兩司馬、卒長、旅帥、師帥、軍帥。軍帥之上又有監軍、總製、將軍、指揮、檢點、丞相、主將、軍師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率眾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自稱\"天王\"。太平軍一路勢如破竹,當年9月占領了第一座州城永安,在永安停留半年有餘,規劃設施漸趨完善。洪秀全自稱天王,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天王稱萬歲,其餘各王依次稱九千歲、八千歲、七千歲、六千歲、五千歲。天王是萬國真主,而其餘各王還須受東王節製。此後,太平軍在洪秀全的帶領下,經蓑衣渡之戰,衝出廣西,進入湖南。
進入湖南後,東王楊秀清與西王蕭朝貴聯名發布《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奉天誅妖救世安民諭》和《救一切天生天養中國人民諭》三篇檄文,大談剃發易服之恨,讚美史可法、瞿式耜誓死不事清的民族氣節,宣揚洪秀全乃是奉上帝之命領導世人推翻清朝統治,號召世人響應太平軍的起義推翻清朝。諸檄一出,天下震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讓中國遭受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動蕩。對比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沒有一個經曆過這樣巨大的混亂。這場馬上就要來臨的風暴被遠在長沙的左宗棠預感到,他充分估計了此事的嚴重性。
左宗棠覺得,這一事件並非地域性的,也並非偶然性的。遠在恐慌情緒傳染到湘北以前,他就和後來的第一任中國駐英國大使、此時他的鄰居郭嵩燾考察了湘陰東部的鄉間,希望能給各自的家庭找到一個安全所在。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被他們找到了,兩年後,太平軍進逼長沙的時候,這個地方發揮了巨大作用,而左宗棠也將家人遷居至此,直到太平軍從湖南離開沿江而下進逼南京。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時,39歲的左宗棠無官無職,也看不到進入仕途的希望,此時,距他獲得第二學位已有18年之久。但他依舊有著獲取第三學位的想法,因此,此時的左宗棠可能還並未放棄希望。可是,在他的鄰居看來,他僅僅是一個有著中等地位的學者,教書和打理小農莊就是他此生的事業,如此而已。
此時,太平軍在湘南連克道州、郴州等重鎮,清廷為之震驚。湖廣總督程矞采得知消息後極為恐懼,他自衡州疾還長沙,想躲到省城避禍,並函請尚在廣西的欽差大臣賽尚阿督師湖南,但賽尚阿卻把湖南軍務推卸給程矞采。
鑒於這種互相推諉的狀況,鹹豐皇帝一麵嚴旨賽尚阿、程矞采同辦湖南軍務,一麵改任廣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撫,想以此來加強防禦。於是,此時擔任雲南巡撫的張亮基被清廷任命為湖南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