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爆發(1 / 1)

左宗棠在陶家待了近八年,他利用這段時間,通覽了陶澍所收藏的清代典籍以及陶澍的奏疏、書劄等,細細品察了一番官場的人情世故和政治得失。同時,他把從前所繪的地圖,再次加以校訂。此時,中國和英國的衝突,已經迫在眉睫,眼看著戰爭一觸即發。因此,左宗棠對兵農實用學問的研究更加注重了。因為,他的心中始終藏有報國之誌。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爭全麵爆發,英國侵略軍的炮聲震撼了整個華夏大地。左宗棠一方麵考覽過去的海防記載,另一方麵與他居留在北京和長沙的師友們保持著廣泛的聯係。他聞此消息時憂憤不已,並且密切關注時局的發展,還多次上書老師賀熙齡,議論作戰中攻防的重要時節。

1842年8月,英國人襲掠吳淞,侵入長江,攻擊江寧。在被動挨打的形勢下,清廷同英國達成和議,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左宗棠見清廷步入了喪權辱國的歧途,發出了\"遠殊深悵\"的感慨。他產生了買山隱居的想法,打算努力耕讀,提高自己的學識水平,待時而動。正巧陶澍的女婿胡林翼丁父憂回鄉,來到小淹,於是便與左宗棠計劃陶氏家事。兩人抵足而眠,縱論古今,感慨時事。

第二年,左宗棠用這些年教書節餘的銀子,購買了一塊湘陰東鄉柳家衝的七十畝田地。隨後,她攜帶妻小,從湘潭周宅移居湘陰東鄉的柳家衝,並在自家門上題寫了\"柳莊\"二字。他每自安化歸來,便會巡行隴畝督工耕作,以平日所講求者來試行。他自號\"湘上農人\",打算從此做一個\"太平有道之民\"。

秋後,左宗棠結束了在安化陶氏家館的塾師生活,返回湘陰柳莊,致力於兵學研究。顯然,投筆從戎成為一代名將,是左宗棠在科場失意後所選擇的道路,也是他精心鑽研軍事學之後所懷抱的誌向。

這時,湘陰在連年大旱以後,又大水成災。左宗棠家鄉鬧饑荒,柳莊莊稼被淹,家人皆病。極為強烈的責任感讓左宗棠既為一家的災病擔憂,又四處奔波,辦理賑災事務,勸富有人家捐賑。據他統計,長沙、善化、湘陰、湘潭和寧鄉各地,捐獻的銀錢,不下五十多萬兩。

左宗棠自己掏錢買了一些穀糧,分別接濟左家塅的族人,以及柳莊的鄰居。柳莊靠近湖濱,饑民都取道門徑口,前往高鄉求食,絡繹不絕地經過柳莊。左宗棠和夫人拿出所有的儲藏,送給災民,並為生病的逃難者做藥丸治病,保全了許多人的性命。賑災事辦完後,左宗棠過了一段短暫的寧靜生活。

到了1849年,37歲的左宗棠來到長沙,在朱文公祠開館授徒,女婿陶桄跟隨來到長沙,仍然隨他學習。這一年,在長沙湘江舟中,左宗棠第一次見到了林則徐,不過這也是他們的唯一一次會麵。

左宗棠對林則徐的高尚品質一向傾慕,林則徐則從胡林翼那裏得悉左宗棠熱心追求經世致用的學問。共同的事業追求,促成了這次\"湘江夜晤\"。

兩人一見之下,互生好感。交談一番後,林則徐更是驚歎左宗棠為絕世奇才。這次會麵,對左宗棠一生意義非凡,兩人飲宴交談,廣泛探討當時各種時政問題,特別注重東南海防和西北塞防,這為日後左宗棠創辦福州船政局的創舉以及收複新疆的偉大業績,鑄下了厚重的思想基礎。兩人一番交談一直持續到天色將明,這才依依惜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