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的新娘周詒端,字筠心,與宗棠同歲,是個秀麗端莊的女子。兩人的這門親事,是在左宗棠的父親左觀瀾在世時就已擬定好的,在左觀瀾去世後,二兄左宗植遵父命確定下來。
在當時,周家為湘潭富戶,書香門第,而宗棠僅是一介寒士,幾乎一無所有,無錢操辦婚事的她隻得入贅周家,自此開始了他在周家九年的寄居生活。
在當時那個時代,贅婿是被人們瞧不起的,對此,左宗棠內心可謂受盡煎熬,他後來寫詩道:\"九年寄眷住湘潭,廡下棲遲贅客慚\",就是他當年心境的真實寫照。盡管左宗棠在周家頗有些感到入贅的難堪,但是左夫人能文善詩,對夫君關懷備至,傾心相助,也使他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溫馨。倒是並沒有對周家生出憤恨之情。
成為舉人後,左宗棠開始忙著準備進京參加會試。那時,從湖南到北京,可以說是千裏迢迢,因此,籌措旅費,便成了頭等大事。無奈之際,周夫人隻好拿出自己的嫁妝當了一百兩紋銀作為路資。而此時左宗棠的大姐,因為生活拮據上門求助,宗棠慷慨地把這筆錢奉送給了她。
大方過後的左宗棠,不得不再次為錢財煩惱不已。還好親戚朋友聞訊,紛紛伸出援手,總算幫他湊足了旅費,左宗棠這才得以同二哥左宗植一起北上,道光十三年正月,就是公元1833年,他們抵達了北京,借住在湖南會館。
會試一般在每年三月舉行,故又稱\"春闈\",共試三場,每場用時三日。會試發榜當日,左宗棠名落孫山,但是這對年方二十一歲的他來說,並沒有多大失落感,反而倒是覺得在這次的旅行中,增長了不少見識,頗有一番心得收獲。
這次長途跋涉,曆經四省,左宗棠目睹許多當下時弊,這讓他更加關心時務,在寫給鄉試主考官徐法績的信中,左宗棠表示:\"睹時務之艱難,莫如荒政及鹽、漕、河諸務。將求其書與其掌故,講明而切究之\"。更加堅定了他走\"經世致用\"這條道路。
同時,左宗棠還賦詩言誌,寫下了題為《癸巳燕台雜感》的八首\"七律\"。在第一首詩歌中,左宗棠寫道:
世事悠悠袖手看,誰將儒術策治安?
國無苛政貧猶賴,民有饑心撫亦難。
天下軍儲勞聖慮,升平弦管集諸官。
青衫不解談時務,漫卷詩書一浩歎。
在這首詩歌裏,左宗棠已經抒發出對民間疾苦、綱紀敗壞的痛心,指出治國之要在於保民生、除苛政,希望報效朝廷,憑\"儒術策治安\"。
在第二首詩歌中,左宗棠寫道:
紇烈全金功亦巨,李悝策魏術非疏。
公孤自有匡時略,災異仍來告糴書。
不惜輸金籌拜爵,初聞宣檄問倉儲。
廟堂袞袞群英在,休道功名重補苴。
在這首詩歌中,左宗棠表達了對紇石烈誌寧、李悝等前朝名人的無限追思之情,溢於言表的依然是\"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的豪情壯誌。
在第三首詩歌裏,左宗棠寫道:
西域環兵不計年,當時立國重開邊,
橐駝萬裏輸官稻,沙磧千秋此石田。
置省尚煩它日策,興屯寧費度支錢?
將軍莫更紓愁眼,生計中原亦可憐。
在這首詩歌裏,左宗棠以經略西域為主題,針對西北地區戰亂頻繁的感歎,提出了很有見地的長久固邊之策。幾十年後,左宗棠親自帶兵進入陝甘地區,平息了戰亂,又收複新疆,成為一段曆史上少有的佳話。
在這次南歸後,左宗棠把僅有的數十畝遺產全部給了侄子左世延,就左宗棫之子,自己則是繼續寄居湘潭的妻子家中。後來,迫於生計,左宗棠前往省城就讀於由湖南巡撫吳榮光及賀煕齡倡辦的\"湘水校經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