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贅周家的生活(2 / 2)

在這裏讀經的學生待遇較為優厚,每人一個月就有八兩銀子的求學費用,按照當時的物價可以買米四百斤。校經堂規定學生一個季度要讀完一經,左宗棠這時讀經很用功,七次考試均是名列第一。實際上\"讀經\"也成了他的謀生之道。

這一年八月,左宗棠的長女出生,起名孝瑜,第二年道光十四年,就是1834年,他借得嶽母府邸的一間西屋,正式開始與周家分開生活。

這裏與他的妻妹夫張聲玠的住宅隻隔有一個院落。左宗棠和張聲玠既是連襟,又一起同試禮部,還都落第而歸,可以說是一對\"難兄難弟\",因此兩家關係融洽。後來,兩人開始在外謀生,但每到臘月回家時,便會一起把酒對飲,討教學問,品讀文章,談論時務。

道光十五年,就是1835年,左宗棠再次前往北京應試。這一科的主管官員是協辦大學士穆彰阿,三位副主管官員分別是工部尚書何淩漢、吏部侍郎文慶和吏部侍郎張鱗。左宗棠的試卷被同考官溫葆深推薦,評語是:\"立言有體,不蔓不支\"。主管官員對他也頗為欣賞,本已經取中湖南第十五名,但是揭曉榜單時,因為湖南多取了一名,左宗棠的錄取資格就此被撤銷,名額轉讓給了湖北,左宗棠則被取為\"謄錄\"。

左宗棠不甘心隻當一個抄抄寫寫的小職員,他本就是抱著幹大事,成大業的誌向而來,於是再次回家繼續苦讀。在家潛心讀書期間,他寫下一副對聯: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讀破萬卷,神交古人。

雖然隻有短短十六個字,卻表達出了左宗棠憂國憂民,顧盼自雄的豪情壯誌。

隻是有些時候,人不得不為生計而彎一下腰。為了更好地養家糊口,左宗棠於道光十七年,就是1837年,答應巡撫吳榮光之邀,到湘東醴陵主持淥江書院。這所書院規模不大,住院生近六十人,原來的山長為人懦弱,學校管理可謂是一團糟。

左宗棠到達書院後,對學生要求嚴格,不但製訂了數條\"學規\",而且認真查閱學生功課,並且製定獎勤罰懶的各項製度,一時也是頗見成效。

恰逢此時,兩江總督陶澍當時在江西閱兵,告假回家鄉省親。途經醴陵,醴陵知縣得知陶澍要來,連忙安排館舍,並且請左宗棠撰寫了一副楹聯。左宗棠出於對陶澍政績卓著的敬養之情,揮筆寫道:

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翹首公歸。

陶澍看到這副楹聯後,連連稱奇,忙詢問醴陵知縣是何人所作。得知是左宗棠後,便讓知縣引見。左宗棠因此得以與大名鼎鼎的陶澍會麵,兩人經過徹夜交談,彼此惺惺相惜,臨別之前,更是結下了忘年之交的深厚友誼。

左宗棠在第三次赴京科考失敗後,就曾經在回家途中特意繞道江寧,拜見過陶澍。陶澍也留他住在官署內,並且把幕友和親故找來,與左宗棠談論時務。為表對左宗棠的看重和欣賞,陶澍還為兒子陶桄向左宗棠長女左孝瑜求婚,兩人就此結為親家。凡此種種皆可以看出,陶澍對左宗棠這個會試落第而又滿腹真才實學的舉人,確實是非常器重。

後來,陶澍在江寧兩江總督任所上去世,歸葬家鄉,遺下了七歲孤兒陶桄。重情重義的左宗棠便來到位於安化小淹的陶澍家,當上了私塾教師,為陶桄授經教學。在這個位於偏僻山鄉的陶氏家館,他前後一共度過了八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