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雙雙中舉(1 / 1)

��\u0005@NZ在當時的封建時代,科舉可以說是讀書人獲得社會地位,進入官場,獵取富貴的唯一途徑,左宗棠自然也不能例外。他雖然輕視科舉考試,卻也擺脫不了這條讀書人的謀生之路,正如他曾今在一封信中所說:

讀書非為科名計,然非科名不能自養!

公元1832年,左宗棠參加了在長沙舉行的\"鄉試\"。鄉試是科考製度的第二級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遇有國家節日則會增加一次\"恩科\",道光十一年,即公元1831年,正趕上皇帝五十整壽,為表示慶祝,道光十一年和道光十二年更是連續兩年舉行了鄉試。

鄉試一般都在省城舉行,隻有省內的生員,也就是秀才,才有資格參加應試。另外,監生、貢生、蔭生和官生在經過一定的程序也可以應考,其中的監生,則是可以花錢買的,即所謂\"捐納\"。未取得生員資格的左宗棠,便是通過這種捐納方式,以監生身份參加了這一年的鄉試。

在北京以及一些其他人口眾多省份的省會,考試場地中,一般都有數千個小的隔間。每個隔間高度都會稍微高於一個高個男子。隔間內僅有一條凳子和一塊木板。這塊木板,就是考生們白天的進行考試書寫的桌子,晚上用來休息的床鋪。

在考試前一個夜晚,考生一般都會自帶筆墨紙硯和蠟燭、水、食品及被褥,進入分配給自己的隔間。在進入考試場地時,監考人員為防止考生舞弊,會徹底對他們搜查一遍。這項製度極為嚴苛,但凡發現有作弊或是有作弊企圖的學子,此人不僅從此聲譽全無,並且已經獲得的學位,也要被剝奪,並且會被終生禁考。

農曆八月初九這日,正是考試開始的日子。考試一共分為三場,

一場三天,一共考九天。考的人很多,考中了,叫做舉人。舉人有名額的規定,各個省不一樣,大體上100人上下,舉人裏麵的第一名叫做解元。鄉試的考試因為多是在秋天,所以叫\"秋闈\"。鄉試考試的第二年,就舉行會試。

左宗棠這次參加鄉試是頗有些戲劇性的。據說,考試完畢後,賀煕齡看了宗棠試卷的底稿,認為他文章雖然寫得好,但是其他考官不一定能欣賞。果然,左宗棠的試卷被斥入\"遺卷\"中,也稱落卷,指沒有選中的試卷。按例,這些試卷會先由各同考官分閱,房官取中意者加批語向主考推薦,再由正、副主考批閱薦卷,再經互閱商酌後取定中額。

恰在這個時候,朝廷有諭旨令考官搜閱\"遺卷\",而副考官翰林院編修胡鑒卻突然病故,正考官禮科掌印給事中徐法績隻得獨閱遺卷五千餘份。徐法績,生於1790,字熙庵,陝西涇陽人,清朝官吏。嘉慶二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徐法績從這次遺卷中補錄六人,左宗棠的試卷就居在補錄之首。

鄉試發榜,湖南一共取中四十二人,左宗植高居榜首,也就是解元,左宗棠則是位列第十八名,兄弟兩人雙雙中舉。

參加鄉試後,未等發榜完畢,左宗棠就匆忙趕赴湘潭,準備與周家女兒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