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失手之後,蘇州、常州、寧國和廣德的太平軍,都把湖州當撐避難所。這個時後,李世賢等部仍有幾萬人,但是各將領打算各奔前路,部隊一時間支離渙散。楚軍高連升部乘此良機進兵湖州,一舉擊斃了太平軍幾千人,燒毀船舶有一千多隻。
李世賢決定率部繞道昌化,襲擊績溪,奔赴湖州,進入江西。汪海洋、陳炳文部傍靠徽州,從深渡進擊淳安與遂安,被王開琳所部阻擊。左宗棠增派劉明珍、劉清亮部出兵嚴州和衢州,太平軍返回屯溪。黃文金與楊輔清部據守湖州,連營幾十裏。
左宗棠認為湖州四麵臨水,必須先破菱湖,才能向西進軍,實行合圍。於是,他令高連升、王月亮、蔡元吉各部從德清進軍靈山,攻擊西南;令劉樹元、何培章部從石門進軍埭溪,攻擊東南;先遣劉連升、羅啟勇率領水師攻擊菱湖。
這時,好消息傳來。清廷下詔,加左宗棠太子少保銜,並賞穿黃馬褂。左宗棠麾下將士,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擢拔。楚軍乘勢攻破菱湖太平軍一座營壘。
駐紮在湖州的太平軍出動幾萬人全力攻打楚軍高連升的軍營,同時又派出一萬人從張村抄襲楚軍軍營的後方。高連升審時度勢,看到太平軍陣勢後方人員密集,知道敵人有埋伏,命令部隊不要輕舉妄動。
兩軍一直相持到黃昏,太平軍開始持火炬進攻楚軍。高連升收兵回營,卻在壁壘旁密布火器,暗中發射。太平軍中計,受到重創不得不選擇撤退。高連升見狀,令全軍出動追擊,太平軍在逃跑途中自相蹂躪,傷亡慘重,屍骸枕藉。抄襲張村的太平軍,也遭到從武康出兵的楚軍羅大春部打擊,失敗而退。
這時又一個捷報傳來,台灣的綠林起義已被清軍平定。左宗棠得知消息後令清軍林文察部內渡,康國器部則從蒲城增援,兵分水陸兩路共同攻打菱湖。同時,蔡元吉部也在菱湖的東南紮營,渡河之後,攻破了十座壁壘,占領了荻港。
這時,太平軍在江西兵力強大,李世賢部駐紮崇仁,汪海洋部駐紮東鄉。在江西會師的太平軍之所以為數眾多,是因為他們認為湖南人是自己的克星,不敢進入相鄰的該省。從贛水往東,到處都有太平軍。清廷得到報告,頗為憂慮。左宗棠上奏,建議清廷在江西集結兵力,使江西太平軍無法返回皖南,救援天京。他認為江西沒有能夠服眾的統軍將領,向清廷推薦楊嶽斌督辦江西和皖南的軍務,由劉典協助辦理。清廷允奏。
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洪秀全在天京去世,幼主洪天貴福即位,太平軍日益軍心渙散。僵持到7月19日,湘軍曾國荃部攻克天京。當天正午,天京太平門外一聲巨響,城牆崩坍,煙塵升起數十丈,天京陷落。湘軍對天京的圍攻終於有了一個血腥的結尾,整個天京城都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圍中。
兩天之後,氣喘籲籲的信使叩響了曾國藩湘軍大營的營門。已經睡下的曾國藩在三更天被人叫醒,馬上披衣複起。他已經猜到是什麼消息,顫抖的手緊緊握住谘文,讀後百感交集,夜不能寐。
曾國藩從起兵到今天,整整十二年了。這十二年裏,他失去了兩個親兄弟,也親手把數萬名湘鄉老鄉送入鬼門關。自己更是幾次自殺,數度臨險,忍受了無數艱巨和委屈,才換來這一張捷報,於是連忙向清廷報捷。
收到捷報,清廷冊封曾國藩為一等侯,世襲罔替,同時冊封曾國荃為一等伯。有清一代近三百年裏,漢人得此榮譽者,少之又少。真是兄弟二人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然而,就在封侯的喧鬧喜慶過去不久,曾國藩卻又一次陷入了苦惱之中。原來,曾國荃午夜送來的那張捷報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問題。曾國荃沒有詳細調查,就匆忙彙報說,天京城內十萬太平軍皆被消滅,幼天王舉火自焚。天京一役,圓滿成功。
然而曾國藩所沒有想到的是,在天京城破之際,太平軍有數千人成功突圍。而這在突圍的數千人當中,就有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太平天國幼天王成功逃脫,使得太平軍殘部仍心有所係,那湘軍平定太平天國自然不能算是徹底的成功,那麼曾國荃圍困天京血戰兩年得來的\"首功\"由此也大打折扣。
曾國藩得知真相後,如同當頭一瓢涼水。他隻能盼望周圍布防的湘軍能在天京城外迅速抓住幼天王。這樣,他也可以從容向朝廷彙報,極力回旋,使他們兄弟不至於十分難堪。
更讓曾國藩想不到的是,太平天國幼天王居然一路逃過湘軍在天京城外的層層布防,直走千裏逃到湖州投奔了太平軍剩餘諸王中的堵王黃文金部。更嚴重的是,居然有人不稟告他,而是直接將此消息報告給了朝廷。此人就是左宗棠。
原來早在此之前左宗棠就已經通過線人,提前得知了太平天國幼天王的行蹤。而按常理而言,左宗棠應該及時把這個消息告訴曾國藩,讓曾國藩來決定如何處置整個事情。退一步說,即使是由他來向朝廷彙報,無論如何也應該先與曾國藩、曾國荃兩兄弟通報一下情況。這樣於國家無損,而於私誼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