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進軍閩粵(2 / 3)

左宗棠令其分道進海澄、漳浦,以攻漳州府南。十六日,郭鬆林聯合高連陞、黃少春擊敗李世賢之軍。十八日,李世賢屢攻清軍漳州以北營壘,均被擊退。左宗棠再調劉明燈五營取道福州,由興化、泉州赴安溪,增加進攻漳州兵力,他本人也於四月十五日抵福州,就近督戰。

四月中旬,淮軍郭、楊兩部,左軍王德榜部分別在漳州南麵和西北擊敗太平軍,合圍漳州府城。二十一日,黃少春、王德榜會同郭鬆林、楊鼎勳擊殺太平軍萬餘,俘虜三四千人,一舉攻占已由太平軍堅守七個月的漳州府城。李世賢等出西門,向西南方向敗走。二十二日,劉典、王德榜等又占領府城西北的南靖。

三月下旬,劉典、康國器分路進攻汪海洋部。四月中旬,汪海洋南走廣東大埔,因遇廣東清軍阻擊,折回閩南。汪海洋會同李遠繼合兵七萬,分七路進攻汀州府永定縣,清軍設伏獅龍嶺,並以抬槍射擊,獲勝。翌日再戰,康國器仍分三路以抬槍應戰,汪海洋再敗,撤向西北,據上杭、中都一帶。此役,康國器以八千之眾擊敗太平軍七萬人,主要仰仗抬槍之力。左宗棠對康國器以少勝多,予以嘉獎。

李世賢撤出漳州後,即退向閩、粵交界的平和縣,王德榜、高連陞、黃少春等緊追不舍,太平軍傷亡頗眾。四月二十七日,淮軍郭、楊兩部攻占漳浦縣城,次日,又入雲霄廳。五月初一日,再取福建東南端的詔安。初二日,劉典、康國器等在永定縣塔下大敗李世賢,太平軍損失幾萬人,世賢隻身逃脫。

隨著戰局不斷變化,左宗棠的指揮部也步步前移,四月二十九日,至興化,五月初四日,抵泉州,初十日即達漳州。十一日,高連陞等又在閩西南上杭擊敗汪海洋,迫其走武平。至二十一日,汪部太平軍已由福建折入廣東境內,二十二日,占領廣東鎮平縣(今焦嶺)。

李世賢軍敗永定後,也潛往鎮平,投靠汪海洋。左宗棠一麵下令緊追,一麵派康國器統所部五千人入粵夾擊。同治四年閏五月二十三日,就是1865年7月15日,汪海洋與康國器交戰失利,退回鎮平。左宗棠命高連陞、黃少春、劉清亮等距鎮平數十裏處紮營,汪海洋則在鎮平城外分壘三十餘壘,收稻積穀,為久守計。左宗棠的部署是:

以康國器、關鎮邦攻鎮平東南;高連陞、黃少春、劉清亮嚴扼閩、粵交界的武平邊境,堵住太平軍北上之路;劉典、王德榜兩軍則分屯福建南部的上杭、武平,作為第二道堵截線,並飭粵軍扼鎮平西南,準備把汪海洋部緊緊困在鎮平,然後一舉消滅。

六月二十八日,李世賢逃至鎮平,幾天後竟被汪海洋派人刺殺。在此危難之際,太平軍內部還不能和衷共濟,竟自相殘殺。這樣,太平軍餘部的悲慘結局就不可避免了。七月十三日,由江西至廣東參戰的\"霆軍\"鮑超部提督婁慶雲在鎮平大招擊敗佑王李遠繼。汪海洋集中兩萬兵力攻高思,康國器埋伏精銳於山嶺間,用抬槍轟擊太平軍,汪海洋左腕受傷,全軍大亂。

清軍在廣東嘉應州地區集中了來自閩、粵、贛三省的部隊,急需統一指揮,協調作戰。清廷於八月十三日采納了前護江西巡撫沈長紱的建議,命左宗棠入粵督師,節製廣東、江西、福建三省各軍。八月十四日,汪海洋施誘敵之計,引高連陞、康國器窮追至嘉應州城西南的興寧山中,伏軍八千人突起,擊斃高連陞部數千人,高軍大將關鎮邦授首,康軍亦亡精卒數百。

經此戰,高、康兩軍均受沉重打擊,而汪海洋也得以攻入江西境內,但終因連戰不利,被迫於二十八日再入粵境。九月初三日,攻占和平縣,十八日,自和平東進,於二十一日一舉攻克嘉應州城,就是後來的廣東梅州梅縣區,這也是太平軍占領的最後一座州城。汪海洋於城外建土城、望樓為死守計。他這樣困守孤城,無異於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