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製夷(1 / 2)

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像是巨浪一樣衝擊著閉關自守的中國大地,一些思想先進的中國人,已經逐漸認識到憑著粗陋不堪的武器和\"天朝大國無所不有\"的驕傲心理,是無法對抗\"巨艦大炮\"的侵略者的。

此時,正確的途徑是開闊自己的視野,承認現實,並從敵人那裏學習抵禦外敵的手段。這是時代向真正的愛國者提出的嚴峻任務。林則徐、魏源正是以\"睜開眼睛看世界\"為特點走進近代愛國者行列的。

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我國清代後期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民族英雄。

在禁煙運動中,林則徐不但堅決查禁煙毒,抵抗侵略,而且還組織人力翻譯外國人在澳門、廣州出版的各種書籍和報紙,\"借以探訪夷情\",從而開創了研究西方的風氣。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是嘉道年間著名的經世學者,曾提出南漕海運、改行票鹽、修治河道、改革兵製等主張,他曾受聘於江蘇布政使賀長齡幕府,並替賀長齡輯有《皇朝經世文編》,與賀熙齡的關係也比較深。鴉片戰爭中,魏源曾應邀至寧波欽差大臣伊裏布軍中,參與審問過英軍俘虜,後又入欽差大臣裕謙幕府。

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就是1841年8月,在京口,就是後來的鎮江,巧遇遣戍伊犁的林則徐,林則徐以所搜集的外國資料及《四洲誌》手稿相贈,囑其編纂《海國圖誌》,一年半後,《海國圖誌》五十卷本完成。正是在這部名著中,魏源不僅認為\"欲製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而且在《海國圖誌?原敘》中明確闡明\"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製夷而作\"的觀點,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新課題。

這一新課題的提出,對當時萬馬齊喑的思想界無異是一聲驚雷,它也為以後先進的中國人指出了尋求真理的道路。

左宗棠在青年時代就鑽研\"經世致用\"之學,注重研究實際問題,這種務實精神與他在鴉片戰爭中表現出的反侵略思想相結合,便產生了一種強烈願望:要求麵對現實,研究西方情況,以尋求禦敵自強之道。

當英國人的戰艦、大炮肆虐東南沿海時,他認為\"敵之所恃專在火炮,能製其長,即可克日蕆事\"。但如何才能\"製其長\"呢?當時左宗棠還不能提供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鴉片戰爭爆發時,他正在交通不便的安化,消息很不靈通,要了解西方,隻能從中國史籍\"有關涉海國故事者\"中去查考,而這樣得來的有關外國的知識往往是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比如左宗棠讀了一些不經記載後就認為\"米裏堅(即美利堅)即明之洋裏幹,西海中一小島耳\",即是一例。

魏源的《海國圖誌》為左宗棠認識世界形勢開辟了新徑。《海國圖誌》是中國近代第一部全麵介紹世界地理、曆史、宗教、政治以及科學技術的巨著,該書五十卷本完成於道光二十二年,就是1842年,當年十二月,即出了最初刻本。兩年後,又增為六十卷,至道光二十七年,就是1847年,增為一百卷。左宗棠究竟在哪一年讀到此書,不能準確判斷,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四月初三日,魏源給賀熙齡的信中曾說:\"今因舍弟回楚之便,寄上《聖武記》十部,以備特贈,至去冬所寄呈《海國圖誌》等件諒已呈清覽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