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製夷(2 / 2)

《聖武記》是魏源的另一部著作,成書於道光二十二年,就是1842年,該書記述了清王朝自開國至道光年間重大的軍事活動,通過頌揚盛世武功,其意在激勵當局發憤圖強,振興武備。而在《聖武記》寄出前幾個月,賀熙齡已收到了魏源寄來的《海國圖誌》。

道光二十四年,就是1844年,左宗棠曾致函賀熙齡索借《聖武記》,以後又自稱\"近閱新書,殆不啻萬卷\"。以左對新知識的渴求,加上他與賀熙齡的特殊關係,在道光末年看到《海國圖誌》應在情理之中。

左宗棠一向推崇魏源的著作,對《海國圖誌》尤為讚賞,他說:\"默深《海國圖誌》,於島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譬猶禹鼎鑄奸,物形無遁,非山經海誌徒恢奇可比。\"光緒元年,就是1875年,魏源的族孫、甘肅平慶涇固道魏光燾重刻是書,特邀左宗棠作敘,左宗棠在敘中明確指出魏源撰寫《海國圖誌》的用意:

海上用兵,泰西諸國互市者紛至,西通於中,戰事日亟,魏子憂之。於是蒐輯海談,旁摭西人著錄,附以己意所欲見諸施行者,俟之異日。嗚呼!其發憤而有作也。

魏源在《海國圖誌》裏,將他當時所能了解到的世界曆史、地理及新式船炮方麵的知識,係統地加以介紹,並明確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但這些主張未被當權者采納。對此,左宗棠深為惋惜,他說:

百餘年來,中國承平,水陸戰備少弛。適泰西火輪車、舟有成,英吉利遂蹈我之瑕,構兵思逞,並聯與國競互市之利,海上遂以多故。魏子數以其說幹當事,不應,退而著是書,其要旨以西人談西事,言必有稽。......所擬方略,非盡可行,而大端不能加也。書成,魏子歿廿餘載,事局如故。

在左宗棠看來,中國要不受外敵侵淩,並富強起來,首先,統治者應改變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態度,敢於正視現實,承認西方科學技術的先進性。他說:

泰西棄虛崇實,藝重於道,官、師均由藝進。性慧敏,好深思,製作精妙,日新而月有異。

左宗棠認為,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並非妄自菲薄,而是要學其所長,以為己用,從而達到克敵製勝的目的。

據左宗棠看,西方先進技藝,並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有跡可尋,有數可推,因者易於創也。器之精光,淬厲愈出,人之心思,專壹則靈,久者進入漸也,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製之''''也\"。為了抵抗外來侵略,富國強兵,左宗棠迫切希望把魏源提出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的主張付諸實踐,他大聲疾呼:

策士之言曰:''''師夷之長以製之'''',是矣!一慚之忍,為數十百年之安,計亦良得,孰如淺見自封也!

魏源把西方的\"長技\"總結歸納為三項內容:一是戰艦,二是火器,三是養兵練兵之法。左宗棠也把他\"師夷長技\"的首選目標,定位在仿造輪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