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平定陝西(3 / 3)

哀痛不已的左宗棠決定將軍心不穩的高連升舊部加以改編,將這支部隊分解開來分別編入魏光燾和李輝武隊伍。

當劉鬆山的部隊突發兵變時,山西巡撫鄭敦謹和將軍金順等人已經迅速奏報清廷,不過他們將事實大大誇大了。不久,高連升部也發生兵變,朝野震驚。很多朝廷大員都認為左宗棠的整支部隊都處在崩潰的邊緣。禦史宋邦僡上奏說,湘軍已經不能再用於西北作戰,應當遣散他們,就地招募兵員。曾國藩上疏,極力為劉鬆山辯護,力言劉鬆山可靠。清廷下詔詢問左宗棠,左宗棠也表態堅決支持劉鬆山。劉鬆山因而得以保全,才能在日後多立戰功。

此後,左宗棠通過偵查得知回民軍將會把老弱人員遷到金積堡。於是,他當機立斷,下令各部準備好糧草,密切關注回民軍的動向,回民軍一有動靜,無須報告,直接全力追擊。不出左宗棠所料,回民軍果然向驛馬關、三叉河方向移動。當天,雷正綰和黃鼎部偵知回民軍精銳還埋伏在董誌原,於是,他們兵分四路,向三不通推進,又派楊世俊、陳義率二千五百人從小道攻取道蕭金鎮,前往鎮原。

回民軍憑借地勢抵抗清軍的進攻。兩軍交鋒,回民軍的炮石如雨點般落下,清軍騎兵無法前進。黃鼎見狀,指揮步兵從左右兩側越過壕溝,從背後攻擊回民軍。回民軍準備不足,陣腳大亂。清軍全力進攻,回民軍全線潰散。原上的回民軍出來接戰,也被敗軍衝亂,一起狂奔而走。黃鼎等部乘勝追擊,順勢攻下董誌原及焦村、石社、蕭金鎮等回軍寨堡。此役,回民軍大敗,屍骸枕藉,填塞山原,餘部北撤前往西峰鎮。

第二天,黃鼎等部繼續出擊追趕回民軍。追擊途中他們得知回民軍一部從驛馬關前往環縣,另一部則從蒲河川奔向三叉河,於是清軍也相應分兵,黃鼎與馬德順兩部前往環縣,雷正綰、李耀南兩部則前往三叉河。當天經驛馬關,黃鼎與馬德順部在黨家腰嶮前追上回民軍。由於前方有深溝阻擋,回民軍大隊互相擁擠,黃鼎等部又從後麵追殺,大批回民軍都墮入了坑塹之中,軍隊潰散。

不久,雷正綰、李耀南兩部在三叉河追上回民軍,沿途斬殺甚多。追到洪河川時,偵知回民軍已經遠去,才班師返回。此役,解散難民一萬多人,回民軍戰死者多達三萬。慶陽和涇川一帶得以全部平定。

隨即,左宗棠分兵進駐各地,挑選行政官員,招回流亡民眾,發給糧食、種子和農具。經過一番努力,陝西北山以北的地區已經安定下來。

就在魏光燾、劉端冕兩部接左宗棠命令西進慶陽整軍待發之時,忽然抓到撚軍餘將袁大魁的一名部屬,此人供稱袁大魁已經逃到了保安的老岩窯,憑險結塞,偵察清軍動向,不時乘虛出兵剽掠。

於是,魏光燾令此俘虜當向導,進軍老岩窯。老岩窯麵臨洛水,山高穀深,壁立千仞,窯洞孤懸於其中。袁大魁還在窯洞左右設立了木柵,外麵都是深塹,隻有放下小橋才能出入。窯前有一道石磴,迂回曲折。袁大魁還建了一座水樓,瀕臨洛水,作為外郛。守軍從樓上發射火槍,可以擊傷外麵的人。老岩窯可謂地勢險要,防備森嚴。

魏光燾等部連續仰攻幾天,始終無法攻克老岩窯。經過一番商議,他們決定在水樓下堆起柴薪,假裝要發起火攻,暗中卻派部隊在岩頂鑿石,設立柱子,牽掛繩索,挑選壯士攀繩而下。老岩窯的守軍遭到突襲,亂成一團。湘軍趁機短兵殺入,混戰中袁大魁被殺,守軍餘部大多數都墮下懸崖溝壑身亡,幾乎無人幸免。老岩窯據點就此被鏟平。

同一時間,其他戰場的清軍捷報不斷傳來。宜川和延長等地的回民軍餘部被郭寶昌等部擊敗。如此一來,陝西境內的叛亂終於全部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