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備戰新疆(1 / 3)

��蓧 看到西北這岌岌可危的形勢,左宗棠並未獨善其身,而是秉承一顆拳拳之心,以垂暮之年挺身而出,毅然而決然地承擔起收複新疆的重任。

隻是要想一舉收複淪陷十多年的新疆,又談何容易!擺在左宗棠麵前的困難可謂是不勝枚舉:首先,既要在國庫空虛、財政拮據的前提下籌措巨額軍費,又要在軍糧無著落、路途限險的條件下籌辦糧料、軍需物品及其運輸;其次,還要在政敵攻訐、謗聲四起的逆境中冒著政治風險,同狡詐凶殘的阿古柏匪幫以及俄國和英國兩個殖民強盜作堅決鬥爭。

對於左宗棠的新使命,署兩江總督劉坤一在致左宗棠函中稱此為\"任天下之至重,處天下之至難\",左宗棠後來也曾談到當時的境況:

臣本一介書生,辱蒙兩朝殊恩,高位顯爵,出自逾格鴻慈,久為生平夢想所不到,豈思立功邊域,覬望恩施?況臣年已六十有五,正苦日暮途長,乃不自忖量,妄引邊荒艱巨為己任,雖至愚極陋,亦不出此!而事顧有萬不容己者:烏魯木齊各城不克,無總要之處可以安兵;烏魯木齊各城縱克,重兵巨餉,費將安出?......伊犁為俄人所踞,喀什噶爾各城為安集延所踞,事平後應如何布置,尚費綢繆。

無疑,左宗棠用兵新疆,\"引邊荒艱巨為己任\"之舉,正是出於心懷天下的高度責任感。盡管征途坎坷,困難重重,但他義不容辭地擔負起收複新疆的曆史重任。在當時的情況下,能夠承擔起收複新疆重任的唯有左宗棠。對此,就是左宗棠本人也十分清楚。他在家書中說:

現奉諭旨督辦新疆軍務,應預籌出關駐節。衰病餘生,何能擔荷重任?惟密諭\"英、俄有暗約擾我西路之說,英由印度窺滇之騰越,俄窺喀什噶爾,使我首尾不能顧\"。......此時西事無可恃之人,我斷無推卸之理,不得不一力承當。

作為陝甘總督,左宗棠對於毗鄰地區新疆的局勢一直是十分關注,早在朝廷決意西征的幾年前,他就已經開始著手做軍事上的準備了。在受命出兵收複新疆以後,他更是加緊進行了一係列戰爭準備。自古用兵西域,都把兵精、餉足作為先決條件,兵精則軍需少,餉足則軍糧豐。左宗棠也不例外。總的來說,他在出關前的舉措主要包括進行軍事部署和準備後勤保障兩個方麵。

在軍事部署方麵,左宗棠注意從精減人員提高戰鬥力和製訂作戰計劃兩點入手。

首先,他抓緊時間對軍隊進行精減。左宗棠在\"關塞用兵,在精不在多\"思想的指導下大力整編軍隊,他將原來就已經部署在新疆的金順、景廉等部九十營的兵力裁減到二十三營,又將穆圖善、文麟等戰鬥力不強的部隊全部遣散,還對自己的嫡係部隊也大事整編,剔除空額,汰弱留強,由一百八十餘營減至一百四十餘營。

整頓隊伍精減人員這不但從根本上確保了入疆部隊是一支精兵,而且也減少了糧餉供應的負擔。除此之外,鑒於阿古柏已經得到英國的軍火支持,俄軍的裝備比較先進,左宗棠相應地也積極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他除了在西安、蘭州機器局下令大量仿製洋槍洋炮,還在上海、漢口、西安等地設立機構來采購西洋軍火。

在收複新疆的戰略構想方麵,左宗棠認為應該分兩步走,即首先平定北疆,接著再奪回南疆。他根據新疆的地形時分析說:\"天山南北兩路\",\"北可製南,南不能製北\"。左宗棠召集各軍\"分統來蘭會商辦法\",共同討論軍事問題,令劉錦棠\"自定出關馬步二十餘營,以緩進速戰為義\"。

隨後,左宗棠確定了消滅阿古柏勢力收複新疆的具體步驟。他指出:\"此次進兵,先北路而後南路。如大軍攻剿古牧地烏垣、紅廟一帶,帕夏敢赴北路之援,官軍猛打數仗,自可挫其凶鋒。將來下兵南路,聲威已張,或易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