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複伊犁河穀(2 / 3)

跟俄國人周旋這方麵,李鴻章確實具有相當出色的才幹。但很明顯的一點是,他的外交活動所產生的優勢,一般來說是因為他傾向於有利俄國一方,而並非在中國這一邊。

仔細對這一時期內左宗棠的言論進行研究,我們可以明顯地發現,他其實壓根不希望中俄之間出現戰爭。隻是在外交方麵,他非常了解軍隊能夠起到的作用和具有的特殊價值。

要說到對中亞局勢的了解,北京城的任何一位官員都不敢與左宗棠相比。他明白,前不久的作戰行動使得他的軍隊在新疆本地的居民中建立了非常高的威望。俄國正在將其中有些人納入他們的控製之下,但這些人一直都沒有安於被俄國統治。

左宗棠清楚,其實俄國人心裏很明白,一旦中國和他們之間發生戰爭,俄國土耳其斯坦地區的百姓中將會掀起新的暴亂,他們的計劃在這樣的局麵下得不到很好的實現。他相信,若是中國將針對俄國的邊防進一步加強,英國就會以道義關懷的名義給予一定的支持。他堅信,當前的局勢非常適合自己的部隊虛張聲勢,隻要中國能夠將自己的戰鬥意誌展現出來並令人信服,俄國人就會做出讓步。

左宗棠運用自己能夠動用的所有影響來阻止朝廷在此事中采取失敗者的姿態。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俄國人真正硬撐著一步不退,左宗棠最終還是會奉勸朝廷接受原來簽訂的裏瓦幾亞條約。他相信規模宏大的虛張聲勢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事情的進展則為他證明了他對整個形勢的判斷是準確無誤的。

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侯爵接到了要致力於和俄國重開談判的任務。當時,他還擔任駐英國公使的職務。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華、有能力的外交官。有人懷疑俄國人在接待曾紀澤的問題上會耍花招,但看起來英國人在之前已經好心地幫曾紀澤做了一些工作。

7月份,曾紀澤抵達了聖彼得堡,同一個月,左宗棠抵達了哈密。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離開肅州,7月15日抵達哈密。雖然這個偉大的地區是在他的指揮下收複的,但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來到新疆。現在,他憑借自己的行政天賦,大刀闊斧地對這裏進行整頓,讓新疆能夠從戰爭造成的破壞中恢複過來。

新疆的清軍已經裁減了至少一半。《年譜》中沒有對左宗棠是否讚成裁軍加以敘述,但是似乎在同時需要供養軍隊和重建新疆的情況下,他沒有獲得足夠的資金,所以隻好通過削減軍費開支來達到目的。

在喀什地區,劉錦棠擁有1,500名騎兵和8,570名步兵;在阿克蘇地區,張曜擁有500名騎兵和4,500名步兵;在瑪納斯以西,金順擁有500名騎兵和1,500名步兵;另外,在古城、吐魯番和烏魯木齊地區有12個營,共6,000人的兵力。總計,有騎兵2,500名,步兵20,570名。肯定還有一些部隊分布在巴裏坤、哈密和別的一些地方,但《年譜》都沒有提及。此外,《年譜》並未提到左軍中的炮兵,不知作者是另行計算了,還是將他們算入了步兵。

哈密地區迎來了左宗棠,他的這支小軍隊因此而激發出很高的熱情,使得他的將領們都覺得他正在準備一場新的戰爭。他的部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官兵們都鬥誌高昂,能夠令他們克製的隻有左宗棠的權威。北路和南路的各個基地都在備戰,這一明顯的動向,俄國人是不會不注意的。

肯定又要開戰了,新疆境內傳遍了這個消息,很快,新疆邊界以外的各個集市上,街談巷議的都是這個話題。不要忘了,在1875年,俄國人曾經評價阿古柏在新疆是足夠強大的,所以,當他們打算將阿古柏消滅時,曾在喀什噶爾邊界集結了2萬人的全副武裝的部隊。因此,他們不會天真地覺得,指揮能力卓越的左宗棠是些許兵力就可以對付的。

1878年初,俄國獲得了俄土戰爭的勝利,但為此付出了金錢和鮮血的沉重代價,隨後,1878年夏,他們在柏林會議上落敗。俄國人因會議的結果而覺得受到了巨大的侮辱,認為針對自己的敵意來源於歐洲兩大強國德國和英國。

此時,俄國的聲望還不是很強,俄國政府企圖對外擴張並推行軍隊和鐵路的現代化,但這些計劃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此時出現了很多針對沙皇的恐怖活動,並開始在社會上產生嚴重的負麵影響。

在1879年和1880年,陰謀一個接著一個,1881年3月13日當天,陰謀達到高潮,亞曆山大二世遭到了行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之下,俄國人不想在中亞地區給自己樹敵,因為這種敵意肯定還會引發更為廣泛的暴動,整個俄國土耳其斯坦都會被波及,甚至還會牽涉英國乃至德國。

也許有人會懷疑,可能左宗棠之前對俄國遇到的這些麻煩並不了解。這種懷疑肯定是沒有根據的,因為在中國政府裏麵,沒有人會比左宗棠在把握西方世界大動向這個問題上更準確。對中亞地區的動向,他也有著充分的理解。我們並不是要以此來推論左宗棠一定能夠打敗俄國人,尤其是在沒有其他勢力牽製俄國人注意力的時候。他擊敗不了俄國人,沒有人比他自己更明白這一點。但有一個理論是他不止一次提到過的:如果能夠粗略預計一下戰爭的前景,某一方要在戰爭中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那麼它就不會輕易地加入一場不劃算的戰爭。俄國人此前已經公開且自願地向整個世界和中國宣稱,在中國人可以將伊犁控製好的時候,就會將它歸還給中國,而現在,這個條件已經完全滿足了。

左宗棠堅信,俄國人為了伊犁而開戰的可能性幾近於無。

在聖彼得堡,曾紀澤受到了俄國人的禮遇。很快,情況就開始明朗:俄國願意和中國商討一個雙方都接受的新條約。當大家得知俄國人願意將他們的條件進行修改時,籠罩在頭上的戰爭陰雲就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