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眉是中國最常見、最早的一種化妝方法,產生於戰國時期。屈原在《楚辭·大招》中記:粉白黛黑,施芳澤隻。黛黑指的就是用黑色材料畫眉。最早的畫眉材料是黛,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漢代時,畫眉更普遍了,《西京雜記》中寫道:司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遠山,時人效畫遠山眉。
還有種化妝方式叫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麵花、貼花,是貼在眉間和臉上的一種小裝飾。
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厚》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一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大意是: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劉裕有位女兒壽陽公主,長得很漂亮。某年農曆正月初七下午,壽陽公主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小憩。微風之中,臘梅花落,其中有幾朵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漬染印後,公主的前額上形成臘梅花樣的豔淡花痕。皇後見了很是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三天,才用水洗掉。此後,宮女們也仿效起來。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
後來,“梅花妝”模樣流傳到民間,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大戶人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采集各種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敷在花、鳥、魚等形狀的模板上,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大體上,喜歡采用這種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年輕女子,又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於是便出現了“黃花閨女”一詞,進而成為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同時,“黃花”又指菊花。菊花又傲霜耐寒之性,常比喻人有節操。所以,閨女前加上黃花,既能說明該女子還沒有結婚,又能表達心靈純潔、情操貞節之意。
在南北朝時期,少女們常用花黃作為臉部飾物。如南朝陳後主《采蓮曲》詩中雲:“相催暗中起,妝前日已光。隨宜巧注口,薄落點花黃”;南朝梁陳間詩人徐陵《奉和詠舞詩》詩:“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畫妝。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北朝民歌《木蘭辭》中也有詩句曰:“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海外赤子”的由來:
唐太宗“四海之內皆赤子”的衍生
唐朝貞觀年間,為了抵禦邊境的騷擾,教士兵練習射箭,李世民每天都親自坐鎮觀看演練。群臣擔心他的安全,勸他回避。大臣們說:“人們張弓挾矢在殿前演練,距離陛下很近,萬一有狂妄之徒暗中向您發射,出其不意,這可不是社稷之福啊!”唐太宗答道:“王者視四海為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衛之士亦加猜忌乎!”後人據此話,從中引出“海內赤子”一語,來形容人民或者好的人民。赤子自古亦有皇帝的子民的意思,如《漢書·龔遂傳》:“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潢池中耳。”
“赤子”一詞最早出現在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中:“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意思是說:道德修養深厚的人,就像“赤子”一樣,毒蟲不螫他,猛獸不傷害他,鷹隼不搏擊他。筋骨雖柔弱,但手有力;不做男女交合之事,但是他的生殖器依然能勃起,這都是因為精氣充沛的緣故。整天唱歌卻不會嘶啞,這都是因為和氣醇厚的緣故。後來被儒家發揮,形容內心堅貞、赤誠、始終不渝的人,也被用來指嬰兒。《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孔穎達解釋道:“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就是這個意思。
近代我們常把旅居海外,心係祖國的僑胞叫做“海外赤子”。把他們稱為“赤子”是對祖國母親而言。
中國的第一個留學生,名叫容閎,廣東香山縣人,少年時在德國傳教士的教會學堂讀書。1847年,在該校校長、美國傳教士布朗的幫助下,容閎來到了美國,在耶魯大學半工半讀學習英語文學。1854年11月,26歲的容閎回到祖國,開始了自己的“留學教育計劃”,曾經積極遊說過太平天國領袖,後成為曾國藩的幕僚並再一次提出。曾國藩非常讚同,立即與李鴻章聯合上奏清廷,提出:“由政府選派穎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得到了清廷的批準,並在上海成立了“總理幼童出洋肄業局”,由容閎和陳蘭彬等人負責。英美等國駐華公使在得知這一消息後,也紛紛表示願意接受中國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