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麵,對於那些不便在書上“圈點批注”的難點、疑點以及易混易錯的內容,可以在筆記本上另行歸納整理。做筆記的內容占多大比重,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如你善於做筆記,平時也有做筆記的習慣,語文表達能力較強,那麼做筆記的量可以大些;如果做筆記很吃力,則不要效仿別人做大量的筆記,那樣會耗費許多時間,得不償失。總之,要以高效利用時間為原則。
在係統記憶法中,之所以強調要“以課本為本”,並且要按照教材的體例、順序來進行複習,一方麵固然是因為教材是升學考試最根本的依據,教材循序漸進地編排,符合認識的規律;另一方麵則是因為每個考生對教材的學習都是循著這條路線走過來的。如果說複習的一個重要目的,是使考生對教材進一步“熟化”,從而“強化”記憶的話,那麼,複習時首先“重走老路”就是極其必要的。也因此,我們在複習時,首先要全麵閱讀教材,掃除理解上的障礙,進而使知識係統化,但是,“重走老路”隻是形成了單向的記憶係統。或者說隻是側重了知識橫向的、微觀的記憶;為了使記憶更加強固,我們還應該在此基礎之上再歸納出縱向的綱要,也就是各個學科宏觀上的知識結構體係——這就是係統記憶法的另一個方麵的內容。
關於每一學科宏觀上的知識體係,學生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打開章節的局限自行歸納整體;也可以按照教師的歸納或有關參考書上的知識體係表,來係統地把握每個學科的結構。但最好的方式是把二者結合起來,因為倘若全由自己動手歸納,不僅工作量大,耗費時間太多,而且限於個人的知識,概括得未必完整、醒目、易於理解和記憶;而且,對於知識綱要的詳略,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要求,所以現成的東西難以盡如人意。因此,考生可以在比較好的現成的綱要的基礎上,自己再進行一番修訂、加工,使之更符合自己的記憶習慣。這種係統歸納,總的思路是把每個學科看作一個大係統,然後分成幾個子係統,子係統再分成幾個更小的係統。
經過上述兩種係統歸納,就可以既能從宏觀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又能在微觀上把握知識點,這樣縱橫交織的記憶係統,才是堅實可靠的。如果我們把大腦的記憶看成是信息的輸入、編碼、儲存、提取的過程,那麼,我們上麵所說的兩種程序的係統歸納,便是一種“編碼”的工作。隻有經過我們自己動手加工處理的信息,才能記得牢,而且也便於隨時提取——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記憶的主要問題並不在於儲存,而在於難以在記憶的海洋中尋覓,不易提取。而按照一個人自己的興趣和認知結構組織起來的材料,是最有希望在記憶中自由出入的材料——隻有這樣的材料,才能在考場上準確無誤地發揮應有的作用。正因為這樣,考生在複習第一遍,一定要自己動手,對所學的知識係統進行梳理和歸納,雖然這要占用一些時間,但從複習的整體角度來看,應該說是最省時間的,而且它為以後的複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簡明而又細密的記憶資料,有工具的作用,可以大大提高後麵的複習效率,從而保證整個複習任務的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