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者不能對傾聽者抱有過大的希望,同時也不能指望一次傾訴就清除所有負性情緒。產生負性情緒最該負責的人是我們自己,而消除它們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問題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是難題,因人而異,沒有一個普遍的藥方。傾訴不是發泄私憤,發泄私憤的時候說明內心還沒有真正想通,沒有真正冷靜下來。這樣的時候不必傾訴,隻要學會獨處。獨處的時候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讓內心得到休憩。
心理學家發現,身處逆境的人不一定會感到害怕,但是心理上過分地放大困難,才會導致難以逾越的障礙。多聽聽他人的看法,看看他人是如何度過難關的,在遭遇心理問題時,不能脫離群體,獨自“療傷”是閉門造車,人本身是社會動物,要回到群體中才能更加有力量。
我們在生活中時常既是傾訴者又是傾聽者,當我們麵對不停傾訴的人,如果想法與我們不同,不妨適當地忍耐,等待摸清對方的想法,再做論斷。
○ 忍耐等待機會
在馬爾辛利就任美國總統的時候,他指定了一個稅務部長,但是內閣中很多人反對這項任命,並派了代表去麵見馬爾辛利,讓他解釋任命的理由。
代表們來到馬爾辛利的辦公室,為首的是一個國會議員,此人身材矮小、脾氣暴躁,未等馬爾辛利開口,就痛罵不止。但是馬爾辛利平靜地聽完,才問道:“你的話說完了,氣也消了吧?按職級來說你沒有權利責問我,但我還是願意給你解釋一下。”
待馬爾辛利說完,幾位議員都啞口無言,慚愧自己的冒失。馬爾辛利在他們準備致歉前,表示事情責任並不在他們,他們不明真相所以才會憤怒。
議員發現總統居然在此時還能為他們著想,心服口服,對自己的態度十分懊悔。
原本作為總統的馬爾辛利,可以給議員們一點顏色看看,但是馬爾辛利沒有這樣做。他采用示弱的態度,使得他的解釋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不要認為忍氣吞聲是弱者的行為,自古以來不知道有多少英雄豪傑,忍不下一時之氣而落敗。
三國時期劉備得知關羽敗走麥城的消息後,不顧眾人勸告與反對,親率七十五萬大軍向江東進發,未幾就大敗而歸,不但損兵折將,而且士氣敗落。如果忍下此時之氣,就沒有兵敗東吳的結果。如果忍住聽從諸葛亮勸告,就不會失去張飛等將領,落得病死的下場。而司馬懿卻能控製自己,極能忍耐。
司馬懿中諸葛亮計策後兵敗退守城池,固守不出。無論諸葛亮采用怎樣的計策羞辱他,他都能按兵不動。他的屬下卻忍無可忍,一再要求出城迎戰時,他卻以“小不忍則亂大謀”拒絕了。他認為隻要堅守不出,諸葛亮隻能退兵。
司馬懿在堅守幾日後,諸葛亮無計可施,最後隻能退兵。
忍得下一時的不如意,方能換得來日的翻身機會。司馬懿此次未出兵迎戰,反而迫使對方退兵。
職場上我們常有這樣那樣的摩擦,大多數都是小事,如果彼此相互謙讓一分,可能就過去了。毛澤東曾經對“忍耐”有過這樣一段精辟的剖析:“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點,增益其所不能;照顧大局,隻要不妨大的原則,多多原諒人家。”這確實是一個號的思考方式。忍字是“心字頭上一把刀”,如果總看他人缺點,難免按捺不住,而反思自己的缺點,反而能發現常人均有過失,對方便沒有那麼可恨了。俗話說的好:“宰相肚裏能撐船”。人必須有大的度量,才能容下更多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