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節 適當傾訴,適當忍耐(1 / 3)

法國劇作家格魯乃依說:“人們可以通過訴說減輕不幸。”我們常常看到人們坐在一起談生活,其實談生活無外乎說一些快樂的事情和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傾訴的渴望,把心頭在意的、煩惱的、糾結的事情說出來,讓周圍的人給自己出出主意,在輕鬆的氛圍下討論討論,都能使人放鬆。家長裏短的訴說,分散了

平時的壓力。傾訴,是一個出氣口,而傾訴的開始,也是治愈的開始。

傾訴作為現代的一種快捷又有效的減壓方式,很多人都善於利用他們來調節內心的平衡。傾訴並非弱者行為,人人都是需要傾訴的。當人遭遇煩惱挫折,如果不說出來,說明內心依然介懷或者存在防禦心理。就像當負性情緒非常激烈的人時候,有人陪伴,傾訴出來,是一種安撫。

人人都知道,如果將煩惱告訴其他人,煩惱就會被分掉一半。而如果把喜悅傳遞給他人,反而會增加一倍的喜悅。這種傳遞都靠語言完成,傾訴是人們彼此了解的紐帶。

○ 傾訴並非傾倒垃圾

傾訴並非傾倒內心的垃圾,而是一種積極的溝通,為了不沉溺於痛苦的情緒中,需要他人的幫助回到原來的平衡位置。負性情緒積壓得太久,就會變成有毒的心理的垃圾,使人感到沮喪,感到生活的黯淡。有傾訴的欲望,正是想敞開心靈窗戶的表現,如露自己的不快,讓氤氳趕快過去。

傾訴不同於發牢騷,形式上看都是在訴說心裏的不快。但發牢騷是有目的指向的,就是把情緒垃圾倒出來,而傾訴渴望的是他人的理解。傾訴者會選擇傾訴的對象,不會對陌生人提及自己的困擾。而發牢騷的對象不見得是熟悉的人,也可能是陌生人。

人們在選擇傾訴對象時,大多會選擇自己熟悉的人,了解自己的情況或者心理狀態的人。當人陷入負性情緒之中,卻無人可以傾訴,會感到尷尬和難過。

被人誤會產生的傾訴渴望是最高的,因為人想澄清事情的真相,必須要有人聽自己說話,而這時的傾訴,是渴望得到理解。

對於那些無法傾訴的事情或者找不到傾聽對象的人,可以采用一些補救的辦法,比如鍛煉,讓自己獲得身心有力的感覺;去參加歌曲比賽,在角逐中體會專注感;喝幾杯酒,不要喝醉,體會昨日的美好和今日遭遇的不同,學會珍惜。任何與當下獨自糾結形式不同的方法,都可能帶來一定的效果。但是傾訴也要把握分寸,不能攻擊和嘲笑他人,把自己的負性情緒轉移到他人身上去。

○ 傾訴忌發泄私憤

我們見到的常態是:傾訴最後變成了發牢騷。這是因為傾訴者選擇的傾訴對象不能引導自己的情緒造成的。

傾訴者可以將內心的憤懣說出來,而說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理解和關懷。但是如果傾訴對象(傾聽者)一味地將傾訴者的注意力轉移到事情的反麵,那麼就會導致傾訴者更加氣憤,更多地關注到自己失意的一麵。

人不能等到不堪忍受壓力才開始傾訴,那時壓力已經到了井噴的時候,傾訴對象如果不是經驗豐富的人,也可能和傾訴者一樣掉進情緒的漩渦裏。

抱怨增多而懶於傾訴的時候,正是壓力在逐步增長的時候。畢竟抱怨完情緒依然停在原處,甚至可能比原來更強。人人都會因為一些瑣事產生負性情緒,瑣事原本不值一提,但是積壓在心中久了,就會產生病毒。待到積壓得不能承受的時候說出來,可能所描述的事情與事實已經相去甚遠。

心理落差最大的傾訴者,無疑是那種原本在競賽中落後的佼佼者。這個類型的人傾訴的欲望很強烈,傾訴的動機無非是想讓他人知道自己曾經的風采,所以也是最難安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