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美國的飛機上又看了一遍《飛屋奇遇記》,我很深的感受是,卡爾到了這個年紀才去實現他與太太早年的夢想,他在太太活著的時候居然沒有去做,當然他還是好的,因為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去追尋了。而最幸運的也許是那個小朋友羅賽爾,也許正因為這樣獨特的經曆,他以後的人生道路就會與其他孩子的完全不同。甚至,那個有點狂熱的孟茲雖然是被當反麵人物來對待,但是他是生於探險死於探險,在我看來是最死得其所的人。看到羅賽爾,我想到了《牧羊少年的奇幻旅行》中的少年主人公,那個孩子是在少年時代就開始追尋自己的人生目標與意義。我覺得他追問他父親與一路上遇到的阻留他的人的那個問題很酷:你原來就想做這樣的事情嗎?
如果說我們活著還會有特別的興奮,特別的感覺,特別的動力那就是夢想,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不論你是作家、科學家,或者創業家、投資家,又或者是技術員、駕駛員、警察,我們這個世界上的人就分兩種人活著:一種是在自己要的狀態裏,一種是在別人安排的狀態裏。在前一種狀態裏,一生有自己的哀榮苦樂,但是自己賦予意義,自己驅駛行動,他們最容易成為一群人中最特別的亮點,因為他們有明顯的熱情與主見;而後者則相對平穩與普通,跟隨與重複,抱怨或者委屈,算計或者竊喜。也許後者是大多數,但是有多少是心甘情願的呢?心甘情願者就是自己認識到自己最喜歡的平靜與沒有起伏,樂意追求與維持這樣的狀態,滿足於這樣的狀態,那樣也就沒什麼。其中也有一些人是追尋過而願意回到平靜安穩的狀態。總之,如果你心甘情願我們就無話可說。
但是我不相信人沒有夢想,我覺得是個人都有夢想。我們內在世界最深切的標誌就是每個人的夢想,不管它們源自哪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夢想,但它們都非常豐富,人生在本質上是用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的。那些朋友、職業、資源、機會都是追尋路上的風景,我們隻要出發去那條路上就有足夠的風景。盡管我們對於這些風景的類型、數量程度多多少少不怎麼清楚,而這種模糊是我們在遇到風景之後快樂與歡欣的來源,即便如此那些風景也還不是我們的魅力關鍵,是因為我們有那些夢想的目標才吸引了最好的風景。而最惋惜的是那些被扼殺夢想的孩子,請我們的爸爸媽媽稍微給孩子一點點空間,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被泯滅了夢想的孩子像沒有靈魂的軀殼,不僅不能點亮別人,而且丟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