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悲劇的主角都來自王族,近代作家大抵也都如此,這並不是作家們階級觀念太深,重權貴而輕貧賤。戲劇的著眼點,是使人產生激昂情緒,所以,隻要能喚起這種情緒,不論主角是農人還是王侯。“平民悲劇”也絕對沒有什麼值得非議的地方。但話說回來,仍是以那些具有大權力和大威望的人來充任悲劇的主角,最為適宜,且效果最大,因為在那種情形下,才能夠讓我們認識人生的命運,認識不幸事件的嚴重,而使每一個觀者無不深感恐懼,發出哀歎。

普通市民感到絕望或陷入窮困境地的事情,在達官顯要眼中看來,簡直是微不足道的瑣碎小事,認為可由人為的助力,隻要他們花九牛一毛的助力就可排除解決,因之,這類事情根本不能使他們感動。反之,權高勢重的人所遭遇的不幸,外來的力量難以救助,則真的是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絕對可悲了。即使位高如國王,也隻能以自己的權力來救自己,否則,隻有滅亡一途。再者,爬得高跌得重,而普通百姓不會爬到那種高度。

若了解悲劇的傾向及它的最後目的是轉向“斷念”和“生存意誌的否定”,那麼,也該能明白喜劇是相反的,喜劇為的是增強“生存意誌”的信心。當然,喜劇也難避免人生各方麵的描寫,它也要反映一些人生的煩惱和嫌惡的事情,但喜劇中這些現象隻是須臾存在的,並且混入成功、勝利和希望而表現,而此三者稍後便占據優勢,最後在歡樂聲中結束。同時,此中又舉出層出不窮的笑料,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在人生可厭的事情中,也充滿笑料,而這些材料無時無地不在討好我們,隻待我們花舉手之勞去擷取。總之,喜劇是告訴我們,人生是美好的,是充滿樂趣的。

但很奇怪的,喜劇中一到達歡喜的頂點,便急急落幕、草草收場,那是為什麼它似乎永遠不讓我們知道歡樂之後又將是什麼情形。悲劇則反之,通常它的結局都有“此後不再蹈此覆轍”的意味。且讓我們再稍微詳細地看看人生滑稽的一麵,那是很平常的言語和舉動。詳言之,不外是小小的狼狽挫折、個人的恐怖、一時的憤怒以及內心的嫉妒等之類的情緒,完全脫離了美的典型,所印在現實影像之上的那些言語和舉動。一個思慮深刻的觀察者,不待思索恐怕就會達到一種確信。確信這類人的生存和行為並沒有他自身的目的,他們隻是取錯誤的途徑,通過迷路而求得生存,這樣的表現,實不如不生。

注釋

[1] 維蘭德(1733—1813),德國作家。

[2] 賀拉斯(前65—前8),古羅馬詩人。

[3] 盧克萊修(約前99—約前55),古羅馬詩人、哲學家。

[4] 奧維德(前43—約17),古羅馬詩人,長詩《變形記》作者。

[5] 煩瑣哲學,西歐中世紀的經院哲學。

[6] 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的名著。

[7] 古希臘悲劇作家歐裏庇得斯(約前480—約前406)的作品。

[8] 埃斯庫羅斯(約前525—前456),古希臘悲劇作家。

[9] 亞裏士多德認為,“時間”“地點”“動作”的統一是戲劇的三大要素,謂之“三一律”。

[10] 伊夫蘭(1759—1814),德國劇作家。

[11] 柯查普(1761—1819),德國喜劇作家。

[12] 哥爾多尼(1707—1793),意大利喜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