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你是一個並不了解明清飲食文化的中國人,隻要讀過《紅樓夢》,多少都能了解些古代貴胄人家的飲食風味。
《紅樓夢》中的美食,讀者都耳熟能詳,比如諸多食家嘖嘖稱讚的傳奇——王熙鳳給進了大觀園看啥都新鮮的劉姥姥介紹的一味所謂“茄鯗(1)”:茄子去皮切丁,用雞油炸,再拿雞脯子肉配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豆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丁,用雞湯煨幹,將香油一收,再用糟油(2)一拌,盛起來隨吃隨取。其工藝繁複、調味精巧,劉姥姥大為感歎,頗能代表普通讀者的心聲。
乍吃之下,劉姥姥全然不信:“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隻種茄子了。”
聽罷做法,劉姥姥倍加驚奇:“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紅樓夢》裏的飲食率多如此:在細節與趣味上見功夫。
比如賈寶玉去探薛寶釵,薛姨媽留他吃飯,吃糟鵝掌鴨信——此物醇厚、韌脆,適合下酒——又用酸筍雞皮湯給寶玉解酒。糟鵝掌鴨信和酸筍這幾樣,都是需要平日下功夫糟醃的,有口感,有味道,餘味悠長。
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仆人上點心,賈老太太選了鬆瓤鵝油卷(更香甜),薛姨媽要了藕粉桂糖糕(清雅些,也合她的風格)。這類小點心很見手藝,也可見身份等第。
小說裏描述秦可卿生病,什麼都吃不動,隻求吃塊棗泥山藥糕——聽來既甜又柔,又不油膩;既有口味,又養生,很有道理。
眾人吃蟹那回,舅太太送姑娘、太太們的菱粉糕和雞油卷兒聽起來就略家常些,沒有秦可卿吃得那麼細膩。襲人給史湘雲的桂花糖蒸新栗粉糕,規格類似。
賈寶玉被他爹打了,要養傷,全家陪他喝荷葉湯,還要用所謂玫瑰鹵子來調口味,王夫人還送來木樨、玫瑰清露。襲人則本分多了,身為首席大丫頭,也就愛吃口糖蒸酥酪,規格比各色清露低了一籌。
寶玉連吃茶泡飯,配的鹹菜都是野雞瓜(3)齏。後來給芳官的食盒裏裝的是一碗蝦丸雞皮湯、一碗酒釀清蒸鴨子、胭脂鵝脯、一碟四個奶油鬆瓤卷酥,並一大碗熱騰騰、碧瑩瑩的綠畦香稻粳米飯。湯、蒸菜、醃菜、點心、米飯,都有了。雖然隻是從雞鴨鵝上麵找,卻不俗氣,而且饒有餘味。
《紅樓夢》裏有一個飲食風向標,是賈老太太。古人所謂“三代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飯”,富貴人如何吃飯,看老太太即可。
老太太口味很精,說螃蟹餡餃子油膩,不愛吃;後來過年時,說夜長餓了,但又不想吃鴨子肉粥。
看到點心,她老人家拿了鬆瓤鵝油卷,吃了一口就罷了;遊了大觀園,鳳姐送來野雞崽子湯,老太太吩咐炸兩塊送粥;下雪天,老太太見了牛乳蒸羊羔,說那是他們有年紀的人吃的,還說小孩子吃不得;眾人在蘆雪庵寫詩,老太太過來,吃了點兒糟鵪鶉腿肉——鵪鶉很小,腿上的肉細膩,糟了之後,入味細碎,既解饞,又不難消化,細想真妙。
王夫人吃齋,尋思老太太不愛吃麵筋豆腐,就送了椒油蓴齏醬:椒油調味不提,蓴菜之鮮美則是受中國曆史上諸多名人肯定的,好吃得很。
大概賈老太太的飲食代表了整部《紅樓夢》中人的最高水準,也多少映現出古代富貴人的飲食美學:舉重若輕,取舍之間自見精巧、細膩。
單是吃與不吃之間,就顯出大戶人家的派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