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明清時張岱、李漁、高濂、袁枚那些大才子的吃東西重養生、不吃蒜、這須知那必讀,唐宋之間的飲食還沒那麼講究、細化。
大概也因為唐宋之間的飲食技藝還沒後世那麼發達,所以蘇軾所代表的飲食美學還帶著一種質樸的喜悅、一種自然的趣味。
民以食為天。
近半個世紀以來,我國工農業蓬勃發展,日常飲食的品類變得空前多樣,大概許多普通人已快要忘記“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味了。物質豐足之後,人們忙著消費電影、遊戲、書籍等精神食糧,而物質食糧又來得如此容易,比如用手機叫來的外賣、超市裏的盒裝半成品,花點兒錢就能買到,以至於我們不一定能切身體會到,在人類曆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裏,搜集食材、料理食材、享用與欣賞食物,是生活的主要驅動力。
許多民族為了口吃的,不惜長途遷移,改頭換麵。農耕與遊牧這兩種取食方式的不同,衍生了不同的文明;葡萄牙人大搞航海,最初是為了香料;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現在看當然是改變了世界史,但那時航海家帶回歐洲的是煙草、番茄和玉米。
在中國,公元前漢文帝已經說農為天下之本。務農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口吃的呀。
在漫長的曆史上,食物是人類生活的核心。人類曆史因為食物而悄然變化著。
中國人上古時代竭力從自然中尋找食材,於是形成了對珍味和野菜的崇奉;後來慢慢開拓視野,吃到五湖四海中的吃食;又用醃漬工藝來輔助保存和製作美味的食物;之後重視時令,回歸自然,尋求清鮮,飲食技藝更是發展到能利用食物來炫耀趣味與品位,甚至到自然而然在飲食中體現風雅與品位。
終於,飲食與其他行為一樣,成為一種審美活動。
這大概就是中國飲食美學一路的發展旅程吧。沒有一樣美食是憑空而來的,那是一點兒一點兒地進化到如今的。
隻是回首看去,看多了各色高雅的趣味、講究的規矩之後,不免會覺得,雖然袁枚等人在風雅、高潔之餘開始精挑細選的精致飲食趣味可以代表我國古代飲食美學的高峰,但從上古開始到唐宋之際的那份從簡單到複雜,慢慢生發、探尋味道,吃什麼都新鮮、什麼都試圖嚐試的快樂,甚至蘇軾的“我如更揀擇,一醉豈易得”的不挑不揀、隨遇而安態度,也是一種飲食美學。那裏有許多我們至今依然在采用的民間吃法,更有一種隨遇而安的樂趣:它不夠高,但博大、寬宏,是飲食文化中的一片大海。
精致風雅的飲食美學讓人高山仰止,但隨遇而安、發現新奇的飲食美學更讓我這個普通的饞人覺得自在。畢竟到最後,美食也可以隻是美食;欣賞美食的喜悅可以是高雅、細密、繁複的,也可以是單純與質樸的——就像今時今日絕大多數時候我們享受的日常一飲一啄一樣。
(1)茄鯗(xiǎng):一種以茄子為主料深加工而成的冷菜。鯗原指幹魚、臘魚,亦泛指成片或成丁的醃臘食品。
(2)糟油:用酒糟調製的油,用來澆拌涼菜。
(3)雞瓜:雞的腱子肉或胸脯肉。因其長圓如瓜形,故稱。一說即雞丁。
(4)明宦官官署名。屬於八局之一,由掌印太監主管,下設管理、僉書、掌司、監工等員。
(5)釀酒的主要原料,同“曲”。
(6)鳥名,以其爪黑得名。
(7)見《金瓶梅詞話》萬曆本《新刻金瓶梅詞話》卷三第二十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