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和同事們保持合適距離,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你應當學會體諒別人。不論職位高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範圍和責任,所以在權力上,切莫喧賓奪主。不過記著永不說“這不是我分內事”之類的話。過於涇渭分明,隻會搞壞同事間的關係。在籌備一個任務前,謙虛地問上司:“我們希望得到些什麼?要任務順利完成,我們應該在固有條件下做些什麼?”
永遠不要在背後說人長短。比較小氣和好奇心重的人,聚在一起就難免說東家長西家短。成熟的你切忌加入他們一夥,偶爾批評或調笑一些公司以外的人如藝人等,倒是無傷大雅,但對同事的弱點或私事,保持緘默才是聰明的做法。
記住,搞小圈子,有害無益。公私分明亦是重要的一點。同事眾多,總有一兩個跟你特別投緣,私底下成了好朋友也說不定。但無論你職位比他高或低,都不能因為要好這個原因而作出偏袒。一個公私不分的人,是做不了大事的,更何況,老板們對這類人最討厭,認為不能信賴。
去梯言——
同事就是共同從事某一事業的人。大家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處於同一職業群體,從事共同工作。和同事同心協力,較容易獲得事業的成功,因此和同事相處有技巧:對知己者應“朋心如水”;對談得來、過得去者應多幾分熱情和誠懇;對逆我者應多幾分理解和自責。
情景故事
曉婷半年前剛進入一家文化單位工作。對於新人來說,初入職場的第一要務便是盡快熟悉業務,搞好同事關係,以便能快速站穩腳跟。而曉婷卻是個例外。她一直死抱著“防人之心不可無”的哲學:如果有同事主動和她說話,她就會加倍防範,認為人家是有所圖謀。
有一次,曉婷看到和她一起進來的新人與老同事的名字一起出現在作品上時,她就跑過去說:“你能量好大啊,某某都被你搞定了。”一來二去,大家都不願意招惹她,而曉婷在辦公室裏成了一個邊緣人,有什麼集體活動都沒人告訴她,遇到麻煩更是沒人幫她,而她的業績也基本都是倒數的。最後曉婷被辭退了。
問題分析
曉婷在與同事打交道時,言語中表現出嫉妒、對人不屑的傲慢姿態,這是令大家厭惡的最大原因。不要把同事當作敵人,是被大多數的職場人所忽視的信條。職場新人初入職場,由於防範心過強,加上對自己的信心不夠,怕同事超過自己,擔心自己被淘汰,於是產生種種不良動機,比如給同事下絆子、挑撥離間、惡意競爭之類。與同事樹敵,是因對人的不信任引起的,是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導致的。因此,職場新人要搞好同事關係,必須從建立起對人的基本信任感和自身的安全感入手,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從促進溝通開始。
對現代人而言,“敵人”真是不勝枚舉,如商敵、情敵、棋敵、牌敵、考敵等。其實,既然同樣是人,為什麼要為自己設下那麼多的敵人?為什麼要那麼懷恨別人?這種朝朝暮暮與人為敵的人,終有一天,會變成冷酷無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對立場相左的人產生恨意時(即使是假想敵),就會千方百計地攻擊對方,直到徹底打倒對方為止。還有一些人,抱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還以三拳才肯罷休。如此一來,不但永遠無法和解,還會增加彼此之間的憎恨,落得兩敗俱傷。為了避免產生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量欣賞對方的成就,體諒對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種子。
社交講堂
中國古代有一句話叫“君子之交絕不出惡聲”。就是說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來往,也不會說難聽的話,批評對方。為什麼這樣呢?如果說了絕交者的壞話,等於承認自己識人不清。既然雙方已經絕交,作為“陌路之人”也就罷了,何必反目成仇呢?樹敵過多,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不應有的麻煩。
自然的法則就是這樣,和為貴,合則全。所以,了解和為貴、合則全的人,爭而不離,爭而和合,因而強者更強,吵而更親,心心相交,不打不相識,事業更繁榮。不爭不吵,不鬥不鳴,本來不可能。嘴唇與牙齒也有互相冒犯的時候。爭而和,爭而合,事業便發達,人口便興旺,事情本來如此。所謂和氣生財,“和為貴”,商場上很忌諱結成仇敵,長期對抗。商場上很容易為了各自的利益爭執不下,甚至爭鬥不休。或者因為一筆生意受到傷害,從而耿耿於懷。但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反目成仇、結成死敵的必要。
中國有句老話:生意不成人情在。要避免樹敵,就要記住一點,就是絕不要去指責別人。指責是對人自尊心的一種傷害,它隻能促使別人和你爭辯,以維護自己的榮譽,即使當時不能,他也會記你的仇,日後可能尋機報複。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你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因為這樣好像在顯示你比別人高明,也會傷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對於非原則性的問題,要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對於原則性的錯誤,你也要盡量含蓄地進行示意。
如果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不打不相識”,相處得更好。既然得罪了別人,與其等待別人的報複,不如主動上前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要注意,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表麵勝利了,其實你也失敗了,因為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因此,在和人交往時一定要克製自己,盡量不要采取爭吵的方式。
爭吵除了會使人結怨樹敵,在公眾麵前破壞自己的形象外,沒有任何作用。說他人壞話,誹謗他人,沒有不透風的牆,一旦被對方知道,就有可能招致報複。在現實中有些人擇友漫無目的,隻要在一起飲酒作樂,就覺得是好朋友。這種酒肉朋友往往靠不住,一旦遇事翻臉,立即口出惡語,互相謾罵。這實在是幼稚的表現。交友時一定要慎重,絕交了也不要惡語謗人。要在任何場合保持自己的溫和有禮的形象。
為人處世何必用那種仇視的眼光看待對手呢?這樣,你會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與其如此,還不如用一顆友善的心去欣賞對手。欣賞對手,你就會得到意外的收獲,不但使對手變成朋友,而且還能取得對手的信任和幫助。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視對手為“敵人”,並提醒自己:他是我的競爭對手,也就是我的敵人!隻要他成功了,我就會被打敗!因此,不少人都對對手抱有警惕心理,甚至排斥。
其實在人生交往中,對手也一樣能和你坦誠相處,真心地交流。隻要你能放下那種狹隘的看法,用一種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你就會發現,對手有許多東西值得你去學習和借鑒。
在做事的過程中處處有競爭,那麼對競爭中的對手你該怎樣看待他們呢?對於你的對手,切不可嘲笑、貶低,更不可詛咒。因為所有的敵人都可能是你的對手,但對手不一定就是你的敵人。他們有可能是你的動力、朋友乃至知音。
學會欣賞對手,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你自身也會因為這種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
當你樹立了一個敵人的時候,你所得的將不隻是一個敵人,你在精神上所受到的威脅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給你的威脅。而你用高尚的人格感動了一個敵人使他成為你的朋友的時候,你所得到的也將不隻是一個朋友,你在精神上所感受的歡樂和輕鬆也將十倍百倍於他實際上所給你的。
欣賞對手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困難的事。在生活中有許多人隻知為自己取得的進步和成功歡呼,對別人尤其是對對手取得的進步和成功無動於衷,他們很少真誠地為別人和對手叫好。
實際上,為別人和對手叫好並不代表你就是弱者,你就是失敗者。因為你為別人和對手叫好是一種美德,你付出了讚美,這非但不會損傷你的自尊,相反還會收獲友誼與合作;為別人和對手叫好是一種智慧,因為你在欣賞他們的同時,也在不斷提升和完善自我;為別人和對手叫好是一種修養,對別人和對手讚賞的過程,也是自己矯正自私與妒忌心理,從而培養大家風範的過程。而美德、智慧、修養,正是你做人的資本。
去梯言——
有人說:交十個朋友也不能彌補樹一個敵人所帶來的損害。尤其是年輕人,在社會上還立足未穩,要做的是廣結善緣,多交朋友,才能使自己的路越走越寬。要懂得,在社會上不到萬不得已,千萬不要樹敵。
情景故事
有位編輯很有才氣,他編輯的雜誌很受歡迎。有一年他得到了大獎,一開始他還很快樂,但過了個把月,卻失去了笑容。他說,社裏的同事,包括他的上司,都在有意無意間和他作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是他犯了“獨享榮耀”的錯誤。事情是這樣的:
他得了大獎,老板還另外給了他一個紅包,並且當眾表揚他的工作成績。但是他並沒有現場感謝上司和屬下們的協助,更沒有把獎金拿出一部分請客,所以大家雖然表麵上不便說什麼,但心裏卻感到不舒服,和他產生了隔閡,所以就和他做對了。
其實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這位編輯貢獻最大,但是當有“好處”時,別人並不會認為哪一個人才是唯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所以他“獨享榮耀”,就會引起別人的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更因此而產生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為了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這位編輯自然就沒有好日子過了。由於上司的白眼,同事間關係的冷漠,2個月後這位編輯就因為呆不下去而辭職了。
問題分析
這位編輯造成最後這種局麵的根源還是在於他自己。誰讓他忽略了別人的感受呢?其實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成功總有自己的功勞和苦勞的一份,而他卻傻乎乎地獨自抱著榮耀不放,別人當然不會為他如此自私的做法而感到舒服了。
當大家都為一個目標在努力奮鬥,不料讓你搶先得到了這個惹人眼紅的功勞,於是相比之下的其他人就明顯比你矮了很多,你的存在也不時地給他人造成了威脅,盡管你並未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但又有誰還願意跟隨一個人沒有安全感的人在一起共事呢?自然而然地,獨自享有榮耀,還心安理得地把高帽子往自己頭上戴的人終究是會成為孤家寡人的,更何談招人喜歡,受人歡迎?
因此,當你和大家一起作出成就時,千萬別獨享榮耀,要懂得與別人分享。獨享榮耀容易激起他人心中不滿並心生恨意。
社交講堂
為了讓這份榮耀為你帶來益處,你需要做好這樣幾件事。
感謝——感謝同仁的鼓勵、幫助和協作。不要認為這都是自己的功勞,尤其要感謝上司,感謝他的提拔、指導、授權。如果實際情況果真是如此,那麼你的感謝就是應該的;如果同仁的協助有限,上司也不值得恭維,你也有必要感謝他們,這樣做雖然勉強一些,但卻可以使你避免成為靶子。
分享——口頭上的感謝也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可以無窮地擴大範圍。另外一種是實質的分享,別人倒也不是要分你一杯羹,但是你主動的分享卻讓旁人有受尊重的感覺。如果你的榮耀事實上是眾人鼎力協助完成的,那麼你更不應該忘記這一點。“實質”的分享有很多種方式,小的榮耀請吃糖,大的榮耀請吃飯,分享了你的榮耀,就不會有人和你作對了。
謙卑——人往往一有了榮耀就“忘了我是誰”地自我膨脹,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旁人就遭殃了,他們要忍受你的囂張氣焰,卻又不敢出聲,因為你正在風頭上。可是慢慢的,他們會在工作上有意無意地抵製你,不與你合作,讓你碰釘子。因此有了榮耀,要更謙卑。要不卑不亢不容易,但“卑”絕對勝過“亢”,別人看到你的謙卑,會說“他還滿客氣的嘛!”當然就不會找你麻煩,和你作對了。謙卑的要領很多,但做到兩點就差不多可以了:對人要更客氣,榮耀越高,頭要越低;別再提你的榮耀,再提就變成吹噓了。事實上,你的榮耀大家早已知道,何必再提呢?
如果你隻想獨自享受榮耀,那麼總有一天你會自吞苦果。
在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值得你和大家一起分享,比如食物,比如快樂,比如幸福的感受。
懂得分享是人際交往中的一條積極紐帶。沒有這條紐帶,人與人之間將會是一種冷漠的關係,當然也就談不上真誠的合作與幫助了。懂得分享的人,也便能悟到快樂的真諦,品味出人生的美麗;自私自利的人,不僅僅是對別人的吝嗇,其實是對生活的一種吝嗇。
分享是一種濾盡一切利欲渣滓的透明情懷,如果你出於一種功利性的目的,那麼這種分享便是一種赤裸裸的交換,就失去了分享的高貴內涵和完美體驗,你不能企求分享是一種等價交換,隻有這樣你才能從對方那裏得到意外的驚喜。
分享是一種對情誼的珍重和心靈的豁達。痛苦與快樂之間的交流,是一種惺惺相惜的分享。有了分享,才有了愛心的傳遞和永恒;有了分享,才有了力量的綿延和蓬勃。
去梯言——
會做人的人,不會獨享榮耀,因為自己的榮耀會令別人變得暗淡,甚至令人產生一種不安全感,而你的感謝、分享、謙卑,卻能讓別人吃下一顆定心丸。如果你能主動分享榮耀,就能讓別人有被尊重的感覺。人心換人心,你能尊重別人,別人反過來也會尊重你。
情景故事
魏瑩一路過關斬將,來到了一家外企。她原以為那裏的人個個精明強幹,誰知進來一看,哈哈!不過如此:前台秘書整天忙著搞時裝秀,銷售部的小張天天晚來早走,3個月了也沒見他拿回一個單子,還有統計員秀秀,整個一個吃閑飯的,每天的工作隻有一件:統計全廠203個員工的午餐成本。天!魏瑩驚歎:沒想到進入了E時代,竟還有如此的閑雲野鶴。
那天去行政部找阿玲領文具,小張陪著秀秀也來領,最後就剩了一個文件夾,魏瑩笑著搶過說先來先得。秀秀可不高興了,她說你剛來哪有那麼多的文件要放?魏瑩不服氣,“你有?每天做一張報表就啥也不幹了,你又有什麼文件?”一聽這話秀秀立即拉長了臉,阿玲連忙打圓場,從魏瑩懷裏搶過文件夾遞給了秀秀。
魏瑩氣哼哼地回到座位上,小張端著一杯茶悠閑地進來:“怎麼了,有什麼不服氣的?我要是告訴你秀秀她小姨每年給咱們公司500萬的生意……”然後打著嗬欠走了。
下午,阿玲給魏瑩送來一個新的文件夾,一個勁兒向魏瑩道歉,她說她得罪不起秀秀,那是老總眼裏的紅人,也不敢得罪小張,因為他有廣泛的社會關係,不少部門都得請他幫忙呢,況且人家每年都能拿回一兩個政府大單。魏瑩說那你就得罪我唄,阿玲嚇得連連擺手:不敢不敢,在這裏我誰也得罪不起呀。魏瑩聽了,半天說不出話來。
問題分析
看到魏瑩的職場經曆,你可能禁不住大呼一聲:原來辦公室裏還有這樣看不見的規則存在!的確,許多公司內部都有一些“不成文”的規矩,這些規矩被稱為“職場潛規則”。“職場潛規則”看上去簡單,沒有公司製度和條文約束的嚴肅和規範,可是作為職場中的一員,如果忽視這些“潛規則”,就會讓同事們對你“另眼看待”,認為你“不懂規矩”。
社交講堂
要在職場中與同事保持友好關係,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公司裏有什麼樣的“潛規則”。這裏列舉辦公室裏會影響同事關係的幾種禁忌。
有好事兒不通報——單位裏發物品、領獎金等,你先知道了,或者已經領了,一聲不響地坐在那裏,像沒事似的,從不向大家通報一下,有些東西可以代領的,也從不幫人領一下。這樣幾次下來,別人自然會有想法,覺得你太不合群,缺乏共同意識和協作精神。以後他們有事先知道了,或有東西先領了,也就有可能不告訴你。如此下去,彼此的關係就不會和諧了。
進出不互相告知——你有事要外出一會兒,或者請假不上班,雖然批準請假的是領導,但你最好要同辦公室裏的同事說一聲。即使你臨時出去半個小時,也要與同事打個招呼。這樣,倘若領導或熟人來找,也可以讓同事有個交待。如果你什麼也不願說,進進出出神秘兮兮的,有時正好有要緊的事,人家就沒法說了,有時也會懶得說,受到影響的恐怕還是自己。互相告知,既是共同工作的需要,也是聯絡感情的需要,它表明雙方互有的尊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