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深沉”還代表著一個人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掌握的一種社會技巧和社會技能。那種“不即不離”、“不卑不亢”、“與他人總是保持一定距離”等人際技巧,是多年經驗的“結晶”。對什麼樣的人應該保持什麼樣的距離,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應該有什麼樣的態度,有“恰當的分寸”,“恰到好處”,不矯揉造作,這是一個人“社會功力”的自然表現,僅僅靠一時的衝動、激情是表現不出來的。

總之,“深沉”這種人格是人的特點的一種“組織”,是人在其長期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整體性結構”,而且還是一種“複雜的、穩定的整合”,它不是一種“人工的修飾品”,而是將“成熟的自我”真實地反映在其日常的思想、行為之中。

非有城府不足以立世。能夠像冰山一樣隻露出一角,讓人摸不透你的心思,但你會自保無虞,而且具有強大的威懾力。因此,聰明人如果想得到別人的尊敬的話,就不應該讓別人看出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和勇氣。讓別人知道你,但不要讓他們了解你:沒有人看得出你天才的極限,也就沒有人感到失望。讓別人猜測你甚至懷疑你的才能,要比顯示自己的才能更能獲得崇拜。你要不斷地培養他人對你的期望,不要一開始就展示你的全部所有。隱瞞你的力量和知識的訣竅是要胸有城府。當別人侮辱自己的時候,能夠克製情緒,而不馬上覺得自己丟了臉、失了麵子,因此火冒三丈、惱羞成怒,抱著一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心理,大打出手,破口大罵,非要把麵子爭回來不可。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是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事實。至於以後如何,等等再說。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太“胸有城府”是不是給人虛偽、圓滑的感覺?天真的孩童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立足社會的成年人,要是總抱著過於天真的想法,未免太不切實際了,人們會認為你是個不成熟的人。

“深沉”不是一種偽裝,不是世故。偽裝的人隻是穿了一件成熟的外衣,盡管能騙得一時的成功,但在真正的成熟麵前,終會現出幼稚與可笑。世故是一種既想成熟又不願付出的壞習慣。世故的人在充滿是非的世界中把自己包裹起來,逃避現實,也正因此,他不可能享受到人生真誠之美。“深沉”教你認清世事,洞察人情,適應社會,它絕不意味著要放棄真實,失去自我。

要想做一個“深沉”的人,首先要改變心態,增強對事件的理解力和領悟力。麵對同一個問題,成熟的人的看法是理智的,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麵。

真正的“深沉”是一種能夠感覺到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人堅強,使人在困難麵前不退縮,在成功麵前不自滿,在失敗麵前不自卑。這種力量影響著你,也影響著你周圍的人。

去梯言——

與人交往絕對不能缺乏應對上下左右關係的能力。應對能力強的人,睜大眼睛能夠看透別人的裏裏外外,豎直耳朵能聽清別人的真真假假,使出手段能擺平方方麵麵的麻煩事情。而社會閱曆淺的人應對能力往往較差,摸不準別人的心思,即或玩點深沉也欠火候。因此,愈是高手,城府愈深。

情景故事

一位富有的華僑雷先生,想去貧窮落後的故鄉考察辦廠。接待他的王鄉長非常熱情,先是請他到酒店小聚,雷先生抹不過麵子,隻好“入鄉隨俗”了。但雷先生不擅飲酒,幾杯下去,就麵紅脖粗,搖頭拒飲了。可是王鄉長為表達自己的“地主之誼”,哪能不讓其喝足呢?於是說盡好詞,勸其“再進”、“再進”一杯酒。雷先生不忘自己的謙謙君子風範,就勉強地多喝了幾杯。酒後,王鄉長為表達自己的“好客之情”,力邀雷先生“OK”一番,本來雷先生不喜歡唱歌,但為了不傷及王鄉長的自尊心,便陪著他折騰了一個晚上。第二天,雷先生留下了1000元錢,用以支付昨天的招待費,便離開了這塊尚是貧瘠的家園。王鄉長非常納悶,雷先生一直興致勃勃,為什麼會突然離開呢?唉!王鄉長不明白雷先生的特點:內心方正,看不慣王鄉長的強人所難,看不慣王鄉長的浪費時間;對外卻又圓通,不去當麵指責,不丟自己風度。如果王鄉長在接待雷先生一事上有禮有節,恰到好處,那結果又會怎樣呢?

問題分析

一些出入社交場的年輕人,不懂得不同的人要使用不同的相處之道的道理,見誰都推心置腹,這是錯誤的。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內心方正,有些人內心圓滑,有些人對外方正,有些人對外圓滑。

從這個角度考察,人物呈現四種形態:內方外方,內方外圓,內圓外圓,內圓外方。怎樣和這些品性不同的人打交道呢?吃得開的頂尖贏家往往會采取求真務實的方法,那就是“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和不同形態的人物交往,要使用不同的交際之道。

社交講堂

對內方外方的人要誠實委婉

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直來直去,有棱有角,從而不太討人喜歡。這種人往往性太直,情太真,血太熱,氣太傲;處世認真,不留餘地;做事投入,過於突出;活力四射,難免張揚;才華過人,忘記平衡。這種人堅持是自己的錯,自己就承認,決不東推西擋;是別人的錯,就是別人的錯,想賴也賴不掉。這種形態的人,便是內方外方的人。

內方外方的人不會口蜜腹劍,不會陽奉陰違,是值得信賴、值得尊重的人物,所以要待之以誠,關心愛護。如果對這種人虛偽猜忌,往往會使其產生強烈反感情緒,並且還會把這種不滿表現在臉上,使你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擴大。

內方外方的人做事不靈活,言辭不變通,往往會使一些人陷入難堪境地。所以和這種人交往,要注意婉轉。當看到這種人口無遮攔時,尖銳抨擊時,要采用一個合適的方式轉移主題,或者幽上一默,讚揚一句,巧妙地加以引導。這種人是心地純正、剛直無私的人,不應該因為其曾經“刺傷”過你,就對其計較,甚至對其發火。

對內方外圓的人要有禮有節

當直來直去會傷害別人自尊心的情況下,當有棱有角會使自己陷入難堪境地的情況下,當方方正正不能達到滿意效果的情況下,有些人會采用圓滑變通的策略。明明是正確的,應該義無反顧地堅持,但因為堅持的阻力太大,就違心地裝聾作啞了;明明是錯誤的,應該理直氣壯地駁斥,但為了一己私利,就壓抑著默不作聲了。這種人寧可雌伏苟且,亦不雄揚招妒;凡事權衡利害,決不感情用事。這種人就是內方外圓的人。

他們潔身自好,處世練達,唯唯諾諾,謹小慎微,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因為聰明強幹,而又鋒芒不露,喜怒不形於色,所以四平八穩,八麵玲瓏,在複雜的人際、利益關係中,亦往往遊刃有餘。在大廈將傾之際,內方外圓的人會和內方外方的人共同構成支撐瀕危建築的梁柱。

同這種形態的人物交往一定要注意兩點:一是要有禮有理。內方外圓的人雖然表麵隨和,但內心卻是厭惡粗魯,仇視邪惡,無禮無理的人是不能和這種人結為至交的。如果想縮短同這種人的心理距離,就必須表現出你的積極、健康、向上的交往心態。羞於見人、低三下四的言行舉止,盡量在這些人麵前少出現,如此,才能得到這種人的認同。二是要有節有度。內方外圓的人,即使對他人相當反感,也不會把不滿情緒表現在臉上,他表麵上對你很友好,但他的內心究竟如何卻使你捉摸不透。因此,吃不開的人同他們交往,一定要講究分寸,把握適度,不要因為他的臉上掛著微笑,就得寸進尺,忘乎所以。

對內圓外圓的人要有板有眼

在生活中,有些人長於研究“人事”,偏重於個人私利,該低的頭就低,該燒的香就燒,該拉的關係就拉,該糊塗的事就糊塗,該下手時就下手。不但為人處世圓滑老到,而且內心對自己並無什麼約束、戒律,很少去追問人生真正的意義。他們遇到好事、露臉的事、有利的事,就去爭搶;遇到壞事、無名的事、無利的事,就去推脫。這種形態的人物,便是內圓外圓的人。與內方外圓的人的不同點是,他們一般不會同情弱者,救濟窮人,甚至為了私利,還會算計人,歪曲人。

如果同這種人交往,千萬要做到有板有眼。由於他們內心深處,並無什麼必須遵守的做人規則,所以,可能幹出損人利己的事情。對他們的不當做法,應該明確指正,不要因為太愛麵子,便不好意思將實情說出口,使自己受委屈。另外,吃不開的人與內圓外圓的人合作,要有所保留,有所提防,不要過於相信他們。內圓外圓的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缺點,所以也害怕別人不講義氣,不守諾言,因此,吃不開的人和這種人打交道,要清楚地示意他們:“如果你講信用,那麼我就守諾言。”

對內圓外方的人要靈活變通

內圓外方的人善於搞言行兩張皮,玩弄兩麵術,所以極具迷惑性。在生活大舞台上,這種人是出色的演員,罩著金色光環的貪官,披著華麗外衣的惡人,就是這種人的典型代表。這種人很會包裝自己,如果剝開這層包裝,就會原形畢露。“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是對其恰如其分的評價。

如果同這種人交往,一定要靈活變通,由於其嘴上一套,心裏一套,所以和其打交道,既不能不聽他說的,又不能完全相信他說的。如何交往,運用什麼策略,采用什麼方式,說出什麼內容,要根據當時情況靈活變通,切不可被其“精彩論述”迷住了雙眼,進入了死胡同。與這種人交往,首要的任務是根據各個方麵的信息,分析出其真實內心,然後再對症下藥,巧妙引導。如此的話,就能夠把其帶到正確的交往軌道上來。

去梯言——

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吃不開的人要做到方外有圓,圓中有方,以不變應萬變,以萬變應不變。把方圓之術和“循規蹈矩”很好地結合到一起,既要遵守規矩,又不失之圓滑;既要處理好方方麵麵的關係,又要獲取自己最大的利益。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不論在何時、何地,都將左右逢源,無往而不利。

情景故事

在德國某電子公司的一次會議上,公司經理拿出一個他設計的商標征求大家意見。經理說:“這個商標的主題是旭日。這個旭日很像日本的國徽,日本人民見了一定樂於購買我們的產品。”營業部主任和廣告部主任都極力恭維經理的構想,但年輕的銷售部主任說:“我不同意這個商標。”經理聽了感到很吃驚,全室的人都瞪大眼睛盯住他。年輕的銷售部主任沒有同經理爭論那個帶紅圈圈的設計是否雅觀,而是說:“我恐怕它太好了。”經理感到納悶,臉上卻帶著笑說:“你的話叫我難理解,解釋來聽聽。”“這個設計與日本國徽很相似,日本人喜歡,然而,我們另一個重要市場中國的人民,也會想到這是日本國徽,他們就不會引起好感,就不會買我們的產品,這不是同本公司要擴展對華貿易營業計劃相抵觸嗎?顯然是顧此失彼了。”“天哪!你的話高明極了!”經理叫了起來。

問題分析

在你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可能會遇到下列的情形:一個素行不良的熟人來纏住你,非要向你借錢不可,但你知道,如果借給他便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頭;你的頂頭上司在增減人員上向你提出一些建議,但是這些建議又不符合公司現實情況。諸如此類的事你必定要加以拒絕,可是拒絕之後,就要傷和氣,引人反感,被人誤會,甚至積怨,於是,拒絕的話使你感到為難,一個“不”字到了嘴邊又咽了回去。

很多人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或不能完成的工作時,會粗魯地說“不”。這是失敗者的表現,這種態度不僅會疏遠與對方的關係,而且還可能在雙方之間形成一種敵視的狀態。

社交講堂

如何拒絕別人,怎樣說出“不”,是有技巧的。

向有權威的人士表示反對或拒絕,你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比如上例中,年輕主任用一句“我恐怕它太好了”先撫平了經理的不快,使他不失體麵。後來他用更充分的理由,提出反對經理的意見,經理也就不會感到下不了台。

能夠帶著和善的臉色說“不”,是一種困難的拒絕行為,因為如果我們說一個“不”字,很可能會遭到責備或反對。於是“不”變成長久的沉默、精神上的不悅或退縮。你應該學習帶著和善的臉色說“不”,用像說“好”時一樣的輕鬆打消“不”所帶來的生氣和痛苦。

不論你現在說“不”的語氣或態度如何,你可以學習更有效率、更溫暖的方式。即使你在困擾之中,仍能堅定地說“不”,決不會失去友誼。

如果你已經是有獨立個性的成人,不再需要不斷地接受父母的安撫,今天你說“不”,反而會獲得尊重。

麵對即將發生或正在發生的衝突時,用和善、簡短而堅定的態度說“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善地表現你的自信和堅定,也能使別人接受你所傳達的信息。

當你說“不”時,你的肢體語言也很重要。你的態度可能是說出和你心中想的相反意思。當你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身體動作所表達出來的訊息和你說出來的一樣重要。如果你的態度顯得笨拙而沒有信心,那麼又怎麼能讓別人相信你呢?

當你對所作決定提供理由時,一個冗長的解釋會讓人誤認為虛偽,他們認為你是由於動機不良才會想說服別人來同意你的決定。你是值得敬重的,所以沒有必要作任何解釋,更沒必要列出一長串的理由和依據。

在你未準備妥當之前,不要立即答複“不”或“好”。即使你是個絕佳的決策者,有時候你也會需要幾天時間來決定重要的事。你可以用一種肯定的表達方式:“我需要考慮一番,但很快就會給你答複。”

用真誠而肯定的方式說“不”。假設一個朋友向你借錢而你不能借時,首先用些真誠肯定,然後簡短地說出你的意思,再用一些真誠肯定來結束話題。

比說“不”還要困難的事,是用和善的態度指出別人的缺點。麵對不愉快狀況時,依然能指出別人的錯誤。

去梯言——

在交往中,不得不拒絕別人是經常發生的,但因拒絕對方而搞壞交情的並不多;相反,因說話語意不明,不置可否,而造成誤解的倒不少見。因此,明快而直接地說明實情,該說“不”時果斷而堅決地說“不”,才是恰當的拒絕法。

情景故事

小王剛進公司,做什麼事總是小心謹慎,每逢休假日值班,隻要誰開口,他都答應,為此不知浪費多少個休假日,都變成值班專業戶了。平時上班,小王也總是早早就到了,收拾台麵,打掃辦公室,不時地操練掃把和拖把,大家把他當成了兼職的清潔工,坦然享受著整潔幹淨。久而久之,小王變成了大家呼來喚去的“雜工”。

早上上班,隻要誰說一句“沒吃早餐好餓呀,有沒什麼東西填肚子?”小王就趕緊拿出自己買的牛奶麥片,送到其手上;炎炎夏日,還經常買些冰鎮可樂帶給大家喝。小王成了大家公認的“大好人”。

一開始,小王覺得為大家服務是應該做的,讓大家都高興,自己也很滿足。但隨著工作的漸漸增多,小王沒有再像以前一樣,幫同事們跑腿,結果抱怨也就接二連三,有的還當麵指責:“擺什麼架子?來幫我把這份材料送到各個部門去。”“嗨,去倉庫幫忙領一包打印紙過來,我們等著用呢!”礙於情麵,小王還是做了。

有次主管派小王去車站幫他接一個親戚,結果剛出公司大門就被出差回來的經理撞了個正著,經理問他去哪,為了不得罪主管,小王就說出去招工。後來經理不知從哪裏知道了事情真相,把小王叫去訓了一頓,說身為人事部職員,都不能做到“誠信”二字,又怎能管理他人呢!給經理留下個此等印象,還在公司呆下去隻會自討沒趣,於是小王遞交了辭職申請。無奈的小王又背著“好人”兩字摔了一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