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觀 01 相對先進的“渾天說”,為什麼會敗給“天圓地方說”?(1 / 2)

“天地混沌如雞子”,是盤古開天辟地傳說中的觀點,其實是引用自渾天說的理論。

渾天說認為“天地如雞卵,地處天中猶卵黃”(王夫之《思問錄·外篇》)。天和地就像雞蛋一樣,地在天中,就像蛋黃。把天地比作雞蛋,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理論了,可為什麼後來是“天圓地方說”占據了主流呢?

因為古代帝王不允許。

渾天儀雖然是張衡製作的,但渾天說出現得遠比張衡早得多。張衡(78—139)是古代天文理論的集大成者。他從小聰穎異常,癡迷天文、地理。後來發揚先秦時的渾天說,動手改進了渾天儀。

可惜渾天儀“說明書”《渾天儀注》不久後就失傳了。然而這篇“論文”的援引量實在是高,高到人們能從其他作品上看到許多被引的段落,因此能夠知道個大概。

除了“雞蛋”理論,張衡還表示,地球孤獨地懸浮在天內,天很大,而地很小。地球為什麼能懸浮呢?是因為天的表裏都有水,天與地各自都乘著水,被氣推動。周天365度的四分之一,我們看見的隻有其中的一半,所以二十八宿半隱半現。天就像車輪一樣旋轉運作。

與此同時,張衡認為,月亮本身不會發光,看著像發光,是因為反射了太陽的光。月食則是因為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三者成一條直線,陽光被地球遮住而形成了暗虛。(張衡《靈憲》:“當日之衝,光常不合,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

由此可以推測,他應該知道大地是圓的。

可惜的是,後世渾天家因為種種限製,並沒有探討地球的形狀。人們竟默認蛋黃隻是一個比喻,依舊認為大地是個圓盤,漂在水上。

然而,即便沒有過多糾纏大地是不是球體,渾天說在當時也遭到了嚴重的非議。它挑戰了已經存在了上千年的“蓋天說”的權威,渾天家的“論文”發表後,蓋天家的震驚程度絲毫不亞於1543年哥白尼發表“日心說”後歐洲學界的反應。

雙方吵得不可開交,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罵戰,極盡嘲諷之能事,罵了幾百年不止,幽默健談的西漢學者揚雄就參與其中。他起初是蓋天說的堅定支持者,後來被說服後,竟掉轉槍口,加入了渾天說的陣營,發表了震驚學界的《難蓋天八事》,對蓋天說進行了猛烈炮轟,揭露了其荒謬之處。

作為突然跳反的猛人,揚雄要求蓋天說的支持者務必給個說法,否則就應該老老實實地認錯。

他從小就是神童,少年時已博覽群書,通讀各科經典,達到了過目不忘的地步,後來成為一代巨擘。這樣的人為什麼起初還是會相信蓋天說呢?

這是因為在古代,蓋天說並非如我們理解的那樣荒誕,它有模型,有一定的數據支持,能夠完美地解釋人們的諸多困惑。

蓋天說出現的時間很早,有過一係列理論補充。比如,“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天就像一個華蓋(傘),地就像一個棋盤,曾子就否定過這個觀點。

他認為,既然天是圓蓋,地是棋盤,那地的四個角豈不伸出天外去了?他還聽他的老師(孔子)說過,這裏的天實際上是指天道,天道是圓潤的,地是指地道,人間的法則必須是方正的。

由於連曾子都不信蓋天那一套說法,蓋天家們便向前邁了一步,改說:“天還是圓的,地則是拱形的。”也就是“天象蓋笠,地法覆盤”(《周髀算經》)。天像個蓋子,地是與天平行的一個弧,就好像倒扣的盤子。

這時候,蓋天說其實已經很像那麼回事了,經得起一些實測的考驗,所謂“瞻星望月,蓋不及渾;度景量天,渾不及蓋”。然而,對於日月星辰的測算是蓋天的短板。按它的模型運算,衝突太多。解釋天象,還得靠渾天說。

渾天說挑戰了蓋天說的權威,遭到了群嘲,也是有原因的。在西漢,率先被官方邀請的渾天說學者,是巴蜀一位名叫落下閎的人。京城的學者認為他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就是個民間科學愛好者。被征召進京後,落下閎極有可能造出了第一代渾天儀。但因為出身寒微,他的技術和理論都被人瞧不起。

到漢昭帝時,天文學家鮮於妄人檢驗了渾天說,引起了一定的討論,漸漸有了一批堅定的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