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孫策雄踞東南 真實的魯肅:憨直老實還是俠士風流?(1 / 3)

>�v�自東征以來,孫策以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奮勇開拓,成為不可忽視的地方割據勢力。袁術稱帝前,孫策與他劃清界限,徹底脫離袁氏集團。當時曹操已經把持朝廷大權,為了拉攏孫策,便以朝廷的名義封他為騎都尉,同時讓他繼承其父“烏程侯”的爵位,正式授會稽太守。

曹操的目的,是要借孫策之力打擊袁術勢力。朝廷派使臣王(左訁右甫)(bū)抵達會稽,宣讀詔令。豈料小霸王孫策並不滿意,因為“騎都尉”這個軍銜太低了——怎麼也得給個“將軍”頭銜吧?王(左訁右甫)急中生智,以皇帝全權代表的身份,給孫策加了個“明漢將軍”的名號。

在孫策攻略會稽之際,陳瑀自立為吳郡太守。

陳瑀原本是袁術的部將,曾被袁術任命為揚州刺史。袁術從南陽落難到揚州時,陳瑀閉門不納,袁術惱羞成怒,發兵攻打,陳瑀逃到下邳。孫策平定吳郡後,揮師南下攻略會稽,陳瑀趁機而起,與豪強祖郎、嚴白虎等人聯合,自立為太守。曹操同樣采用拉攏手段,封陳瑀為“安東將軍”,並以朝廷的名義令陳瑀與孫策出兵討伐袁術。

孫策打著討伐袁術的旗幟揮師北上,表麵上是響應朝廷號召,其實是要搶回吳郡之地。陳瑀心知肚明,分頭通知變民武裝頭目祖郎與嚴白虎,欲聯合起來消滅孫策。

論及行軍作戰,陳瑀豈是孫策的對手?行至錢塘(今杭州)時,孫策派部將呂範、徐逸率軍奔襲陳瑀的大本營海西,此時祖郎、嚴文虎的軍隊還沒趕到,陳瑀被殺得丟盔棄甲,幾乎全軍覆沒。賠光老本的陳瑀單槍匹馬殺出重圍,勉強保住一條小命,但他已經沒法在南方混了,隻得直奔北方,投靠袁紹去了。

趕走陳瑀之後,孫策派正議校尉張紘前往許都,向朝廷進貢土特產,並把戰爭責任統統推到陳瑀身上。

這時曹操對袁術顧慮頗多,孫策與袁術的淵源又頗深,“拉孫以反袁”勢必成為曹操的戰略。在官職的賜予上,曹操向來慷慨大方,於是他授孫策為“討逆將軍”,並封其為吳侯。除此之外,他還以姻親的方式結盟,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讓自己的兒子曹彰迎娶孫策的侄女。

對於孫策與曹操兩人來說,這些都隻是權宜之計罷了。

曹操誌在中原,而孫策誌在江南,戰略重心不同,矛盾衝突自然不明顯,兩人有共同的敵人,便是稱帝自立的袁術。

袁術稱帝隻不過是一出鬧劇,非但沒能號令天下,反倒眾叛親離。在叛離他的人中,最重要的兩人,一個是周瑜,一個是魯肅。

周瑜曾隨同孫策東征,參與指揮攻打橫江、當利,破笮融、薛禮,進軍曲阿,立了不少功勞。正當周瑜秣馬厲兵,準備在吳郡、會稽大幹一場時,孫策卻沒讓這個兄弟去,他告訴周瑜:“我現在有好幾萬人馬,取吳會之地已綽綽有餘,你還是先回去鎮守丹陽吧。”

兄弟兩人對視一眼,不必說破,都心領神會。孫策乃是一頭猛虎,袁術不小心把他給放出來,還讓他帶走了一群小老虎。老虎出了樊籠,就回不去了。孫策讓周瑜回丹陽,意圖明顯,隻要他奪取會稽、吳郡,割據江東,便可與袁術分庭抗禮。而丹陽太守周尚是周瑜的伯父,到時稍加籠絡,此郡唾手可得。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

袁術很快就意識到自己犯的錯,孫策的精明強幹遠遠出乎他的意料,袁紹原以為小霸王憑那麼一點人馬東征,隻能落得個铩羽而歸的下場,豈料孫策居然如魚得水、翻江倒海,倘若讓周尚、周瑜與孫策明目張膽地“狼狽為奸”,勢必動搖自己的勢力。袁術果斷地免去周尚丹陽太守之職,勒令他與周瑜兩人返回壽春,並對他們嚴密監視,同時袁術派自己的堂弟袁胤接任丹陽太守——這年頭,還是自家兄弟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