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乃名門望族,袁術想在淮、揚一帶站穩腳跟,不能不對這些土豪們示好。他裝出十分慷慨的樣子,欲提拔周瑜為將軍,以此為籠絡人心之手段。可周瑜偏偏不吃這一套,他早就洞穿了袁術外強中幹的紙老虎本色,他看出袁術絕無領袖的才能與胸襟,為袁術拚殺疆場,不過隻是充當炮灰角色罷了。
周瑜推掉將軍頭銜,僅僅提了一個小小的要求:出任居巢縣令。此舉令許多人大惑不解,如今天下洶洶,武人自雄,何以他卻舍棄軍職而甘心當一名小官吏呢?周瑜自然有其用意,在他看來,真正的英雄好漢是孫策而非袁術,現在當一名不起眼的縣令,以後要脫離袁術就容易得多。袁術本就不信任周瑜,也樂得順水推舟,於是周瑜到了居巢,當上小小的地方父母官。
擔任居巢縣令期間,周瑜結識了一位豪傑,此人便是魯肅。
魯肅年長周瑜三歲,也是“高富帥”。他是臨淮東城人氏,生於公元172年。出生後不久,老爹就死了,魯肅由祖母撫養長大。雖有幼年喪父之痛,魯家仍富甲地方,史書稱“家富於財”。長大成人後,魯肅一表人才,“體貌魁奇”,他深受時代精神影響,“有壯節”“好為奇計”。時值天下動蕩,亂世將至,魯肅知道在亂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領,他苦練擊劍、騎射,結交江湖豪傑義士,講兵習武,散盡家財以賑濟貧民士人,名聲日隆,遠近聞名,附近豪傑多來歸附。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大多對魯肅有種刻板印象,覺得此人憨直純樸,腦袋有點不靈活,屬於容易吃虧的大好人。曆史上真實的魯肅並非如此,他不僅不呆頭呆腦,反倒有俠士風流,甚至是個很瘋狂、很“搖滾”的人。他家幾代積累下來的財產,被他大肆揮霍,他豢養一班少年俠客,終日射獵南山。家族中的父老之輩都搖頭道:“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
可是,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有一回,周瑜帶著幾百人外出公幹,途經東城,所帶的糧食吃光了。他早已風聞魯肅濟貧好義的美名,便思忖著前往借點糧食。
到了魯家後,周瑜拜會魯肅,兩人年齡相差不多,又都有遠大誌向,故而十分投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魯肅聽說周瑜沒糧食,二話沒說,領他到後院,後院有兩處糧倉,每倉估摸有糧食三千斛左右。他指著糧倉對周瑜說:“您就隨便挑一倉糧食帶走吧。”
盡管周瑜自己也是富有且大方之人,他仍被魯肅的慷慨嚇了一跳:自己與他不過才第一次見麵,實屬素昧平生,魯肅居然傾囊相助,出手如此闊綽,豈非奇人異士、曠世豪傑?
錢財本是身外物,但對錢財的態度,隱約可見一個人的誌向與抱負。
周瑜知道魯肅絕非常人,遂傾心相交,引為密友與知己。
黃袍加身的袁術擺出禮賢下士的姿態,提拔了一批有名望的人以為新帝國之爪牙。有錢財有聲望的魯肅被擢升為東城縣令,這原本是他躋身政壇的良機,但他冷眼看世界,心知若把自己的前途與袁術相掛鉤,便是死路一條。原因很簡單,袁術本來就不是擁有雄才偉略之人,又猴急稱帝,成為天下人同擊共討的對象,這種人怎能混得久?
對一個真正的豪傑而言,小小的縣令官印,豈能把他捆死縛牢呢?魯肅索性官也不當了,把平日豢養的一百多俠士少年召集來,對他們說:“如今朝廷已失去對大局的控製力,盜賊橫行天下,淮水、泗水一帶不是安居樂業之地。我聽說江東沃野千裏,民富兵強,可以前去躲避禍亂。不知你們肯不肯與我隨行,靜觀時變,以謀大業?”這些少年平素都白吃白喝,聽魯老大這麼一說,大家紛紛叫好——隻要跟著老大混,便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