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孫策雄踞東南 真實的魯肅:憨直老實還是俠士風流?(3 / 3)

魯肅知道周瑜與孫策乃是刎頸之交,便棄了官印,領著家屬及俠客少年百餘人,前往居巢投奔周瑜。這時周瑜獲悉孫策已奪取吳郡,並被朝廷封吳侯兼討逆將軍,他知道,孫策已經同袁術劃清界限,分道揚鑣,這二人的戰爭很快便會爆發。周瑜思忖著自己得及早脫身才行,恰好此時魯肅前來,兩人一商量,都認為事不宜遲,應盡早脫離袁術,渡江東去。

大丈夫立身處世,當斷則斷,絕不拖泥帶水。

周瑜果斷把官印一扔,帶著家眷隨從,會同魯肅等共三百餘人,棄城而去,直奔江東。很快,他們逃亡的消息便為揚州官府察覺,州政府派騎兵追來。魯肅讓老弱婦女先撤,自己率俠客少年殿後,這些少年長年追隨魯肅習武狩獵,都精於騎射,有一身好本領。眼看追兵將至,魯肅命手下一百多名武士一字排開,拉弓上箭,擺開一決雌雄的架勢,然後衝著追兵喊道:“你們都是男子漢大丈夫,當知曉當今天下形勢。如今正值兵荒馬亂,有功也得不到獎賞,不追也不會受到懲罰,何必對我們苦苦相逼呢?”

這是先講道理:追殺我們一點好處也沒有,不如得饒人處且饒人。接著,魯肅又讓人拿了一麵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搭弓便射,隻聽“嗖”的一聲,利箭疾馳而出,竟然一箭洞穿盾牌。通常大家都以為魯肅隻是個文臣,而非武將,實際上魯肅的劍術、箭法都出神入化。連盾牌都能射穿,魯肅的膂力之強著實驚人。魯肅露了這麼一手功夫,前來追捕的人個個瞠目結舌:自己的血肉之軀,比起這盾牌來如何?這些騎兵心裏打起了退堂鼓,他們想,反正周瑜與魯肅都隻是小角色,逮住算不得大功,就算跑了也沒有人當回事。看看魯肅這夥人的驍勇勁兒,不死上數百人恐怕也逮不住他們。於是大家索性聽了魯肅的話,隻當作沒追上,掉轉馬頭慢吞吞地回去了。

說實話,袁術也沒有在乎過這兩個小人物,他肉眼凡胎,豈能識得真正的英雄人物?周瑜與魯肅絕非可有可無的無名之輩,他們是蟄伏於山林的猛虎、潛居深潭的蛟龍,有宰輔之才,有縱橫天下之誌。這兩位後來成就東吳霸業的傳奇人物,在袁術手下隻當了區區縣令,可見這位仲家皇帝著實沒有慧眼。

小霸王孫策聽得好友周瑜歸來,大喜過望,當即親自前往迎接,設宴款待,賞賜之厚,沒有人可與之相比。這麼做,當然引起一些老部下的不滿,孫策解釋說:“周公瑾英俊異才,是我兒時好友,情同骨肉。先前在丹陽,他出兵出糧,助我完成大事,論德酬功,我都無以為報。”眾人聞此,自然沒話可說。孫策提拔周瑜為建威中郎將,撥給他兩千精兵兼五十匹戰馬。這一年周瑜才二十四歲,已成為孫策軍中的重要將領,他足智多謀、風流倜儻,“周郎”之美名於是傳遍吳中之地。

與周瑜一同前來的魯肅也受到孫策的禮遇,史書說孫策“雅奇之”。不久後,魯肅得悉祖母去世的消息,心中大為悲慟。他年少失父,由祖母一手養大,感情深厚,由於祖母年事已高,不能與之東渡,仍留於東城。魯肅為盡孝道,毅然冒著被袁術逮捕的風險,回到東城安葬祖母。所幸的是,魯肅在東城本是名人,再加上花錢上下打點,官府倒沒找他麻煩。直到孫策去世後,魯肅才又投奔東吳,這是後話,暫表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