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陳倉的猛攻開始了。
諸葛亮祭出大型攻城器械,先是用雲梯攻城。我們經常會在一些電影裏看到古代戰爭場景,士兵攻城時拿長長的梯子往城牆上一架,再順著梯子爬上去。這種梯子其實不是雲梯,毫無防禦力可言,簡直是拿士兵的命開玩笑。雲梯實際上是一種大型攻城武器,漢代《淮南子》一書說:“雲梯可依雲而立,所以瞰敵之城中。”因為高聳入雲,故稱雲梯,人可以爬上去偵察敵城動向。雲梯下麵有車輪,可以推著走,有掩體保護士兵安全,接近城牆後,把梯子架在牆上,梯頂端有鉤子,可以鉤住城堞。然而,這些雲梯尚未靠近城牆,便被摧毀了。郝昭也有自己的秘密武器——火箭!當然,這不是現在的火箭,也不是宋代的火箭,而是著了火的箭。這裏我想到一個有趣的事,在《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以前我讀小說時,便想到一個問題,要是曹軍射來的是火箭,那麼孔明的妙計豈不是泡湯了嗎?這次,郝昭真的用帶火的箭對付諸葛亮的雲梯,把雲梯全部燒毀,還燒死不少蜀兵。
登城戰不行,諸葛亮又用上衝車,從地麵攻城。衝車上有根撞木,撞木前端裹著鐵皮,用來衝撞城門。郝昭把城內的大石磨搬來,用粗繩索拴上,等到撞車到了城門口時,便放下石磨,砸爛撞車。
雲梯與衝車戰術都失靈了。諸葛亮勃然大怒,他心想,我人多勢眾,從四麵八方架梯子登城,看你如何抵擋。郝昭隻有一千人,蜀軍若四麵攻城,陳倉確實很難保得住。不過,諸葛亮得先解決一個問題,陳倉外圍有一圈護城河,要全麵圍攻,必須把這圈護城河都填平。蜀兵要填河,城上的魏軍當然會放箭幹擾。於是諸葛亮先行打造了一個百尺高的高架,居高臨下地向城內射箭,壓製其火力。
好不容易護城河被填平了,蜀兵剛想攻城,卻發現郝昭在城內又築起一道城牆。就算攻下外城牆,郝昭仍可以躲入內城牆繼續頑抗,而且內城的防禦線大大收縮,士兵的守備密度加大了,抵抗力將更強。
考慮到奪取外牆意義不大,諸葛亮又想出一計:地道戰術。挖掘地道可以直通內城,還可以破壞防禦工事。地道戰術在袁紹攻破公孫瓚一役中,得到充分的使用。當時公孫瓚壘了個大土丘,上麵建城堡,袁紹挖掘地道後,用火將支撐地道的木頭燒掉,由於地基無法承重,城堡轟然倒塌。現在,諸葛亮也想使用同樣的方法,毀掉郝昭新築的城牆,或者直接殺入城。豈料郝昭也非等閑之輩,他料到諸葛亮會采用地道戰術,於是在城內挖掘壕溝,攔截蜀軍的地道。蜀軍的地道一挖到壕溝處,就被發現了,守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殺死地道裏的蜀軍,並毀掉地道。
在這場戰鬥中,諸葛亮幾乎使盡一切攻城手段:雲梯、衝車、地道,從上、中、下三路猛攻,全部被郝昭阻擋住了。
此役堪稱中國曆史上最經典的守城戰之一,成就了郝昭一代名將之美譽。當然,諸葛亮不得不再度蒙羞。
陳倉攻防戰持續了二十多天,郝昭的出色表現為曹魏帝國爭取到反撲的時間。曹真派遣將軍費耀前往增援,由於魏軍主力被調往東南對付孫權的進攻,這支援軍實力並不雄厚。曹叡再度派遣右將軍張郃揮師入關中,臨行前,皇帝問道:“將軍抵達時,陳倉會不會失守呢?”張郃心裏盤計,蜀軍數萬人馬,倘若在陳倉遇阻二十幾天,勢必陷入缺糧的境地,他胸有成竹地答說:“等我到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撤兵了。”
果然不出張郃所料,諸葛亮得悉魏國援軍晝夜馳援,而自己的軍糧快吃光了,隻能選擇退兵。第二次北伐就這樣草草而終,比第一次還要狼狽,諸葛亮親自指揮大軍,兵力是敵人的數十倍,卻連彈丸之地都攻不下。我們在佩服諸葛亮奮鬥不息、戰鬥不止的精神時,也不禁要產生一個疑問:他的軍隊真的能消滅曹魏帝國嗎?
在蜀軍撤退途中,魏軍將領王雙尾隨而至,遭到反戈一擊,兵敗身死,這場小小的勝利,算是挽回諸葛亮的一點麵子吧。
陳倉之戰的失利,對諸葛亮打擊很大。
北伐對他來說,幾乎是寸步難進。兩次戰爭,蜀軍在斜穀道、陳倉道、祁山道三個方向全部失敗。這讓諸葛亮在主攻方向的選擇上搖擺不定,究竟是要翻越秦嶺呢,還是翻越祁山呢?翻越秦嶺(斜穀道、陳倉道),可以直接打關中,問題是敵人守住險關要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打不過去;出祁山,風險小,但隻是攻打敵人的偏遠地帶,不足以撼動其根本。
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內心的糾結。
不喜歡冒險的諸葛亮又一次把目光盯在祁山。祁山附近有兩個郡被魏國控製在手中,一個是武都郡,一個是陰平郡。諸葛亮決定先拔取這兩顆釘子,為以後出兵祁山打下基礎,同時也鼓舞一下士氣。
在陳倉之戰幾個月後,時間已是公元229年春,諸葛亮派部將陳戒率部進攻武都、陰平。時任雍州刺史的郭淮親自帶著人馬前來援救兩城,諸葛亮擔心陳戒有所閃失,便挺進到離兩城不遠的建威。郭淮見諸葛亮主力部隊前來,不敢戀戰,灰溜溜地逃走了。沒有援軍,武都、陰平兩城被分割包圍,最終隻有陷落的命運。
這次規模不大的戰爭,也被認為是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其實稱之為西征更合適。
前麵我們說過,第一次北伐後,諸葛亮自貶三級,以“右將軍”代行丞相職。第二次北伐徒勞無功,就沒恢複丞相之職。直到攻克武都、陰平後,總算撈回點麵子,皇帝劉禪就順水推舟,恢複了諸葛亮丞相之職。
就在諸葛亮官複原職之時,一個大消息從江南傳來:孫權正式稱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