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魴答說:“我派親信帶上一封書信去引曹休上鉤,就說我遭到吳王的斥責,擔心被處死,打算獻出鄱陽郡投降魏國,請求曹休出兵接應。”
此計大妙!為了假戲真做,孫權裝模作樣地派人前往鄱陽調查周魴,周魴也裝出驚慌失措的樣子,甚至把頭發都剃光了。兩漢以來,儒學大行其道,儒家主張“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頭發是不能輕易剃掉的,周魴剃了個光頭,不是裝酷,而是表示請罪,請求寬恕。這一切,很快便通過間諜的報告,為曹休所知曉。
不久,周魴派親信秘密送了一封投降書給曹休,表示願意獻鄱陽城歸順魏國。曹休大喜,他一點兒都沒有懷疑,爽快地答應出兵接應。
魏國皇帝曹叡對這個情報很重視,因為鄱陽郡在長江南岸,倘若周魴投降,意味著魏國的勢力將跨過長江。如果曹休得到鄱陽,便獲得了一塊軍事基地,打擊東吳就易如反掌了。
為了令整個策反計劃無懈可擊,曹叡同意曹休率領步兵騎兵共十萬人,南下皖城接應周魴,一旦事成可迅速插向長江南岸。同時,司馬懿在西線發動對江陵的進攻,賈逵在東線發動對東關的進攻,目的是在兩翼牽製吳軍,以免關鍵時候周魴起事失敗。
可以說,魏國的計劃堪稱完美。隻是,曹叡沒想到,周魴投降不過隻是一個誘餌罷了。一張巨大的網已經張開,就等著曹休送上門來。
曹休要南下接應周魴,皖城是必經之地。皖城是東吳長江北岸重要的城池之一,為了誘擊曹休,吳國已經在此做了精心的準備。
孫權親抵皖城,任命陸遜為大都督全權指揮作戰。還記得夷陵之戰吧,當初陸遜當總司令,許多人不服,不聽從他的命令。為了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孫權授陸遜一把黃鉞。黃鉞就是大銅斧,這把大斧頭並不是用來砍人的,而是君主權力的象征,有點類似後來說的“尚方寶劍”,表示有誅殺之大權。孫權還按照春秋戰國時代的禮儀,手執馬鞭接見陸遜,意思是說,我甘願為您駕車。這種禮儀還有另一個形式,就是君主親自給將領推車,以表達一種無以複加的尊重。隻是春秋戰國之後,這種傳統幾乎絕跡了,現在孫權將其複現,可見他對陸遜是何等的尊崇。孫權不長於兵略,但沒關係,隻要他能擁有陸遜這樣的名將就夠了。
陸遜為大都督,朱桓、全琮兩人分任左督、右督。朱桓與全琮皆為一時之名將,在曹丕第一次南征時,朱桓以五千人之弱勢兵力,頂住曹仁數萬大軍的圍攻,一戰成名。全琮是在戰鬥過程中一步一個腳印成長起來的,他參加過平山越之戰、伐關羽之戰,在曹丕第一次南征時,他作戰勇猛,戰後被提拔為綏南將軍。
三大巨頭各自領兵三萬,分頭部署,由陸遜統一指揮,全軍總計九萬人,與曹休的十萬人馬相比,並不占有優勢。
卻說曹休一路南下,發現情況不太對頭。吳軍似乎知道他要前來,早有防備。曹休瞅瞅身後十萬雄兵,心想:就憑這十萬大軍,吳人就算搞什麼花招,老子也不怕。想到這裏,他毅然下令,繼續向前推進。
在東吳將領中,朱桓是比較特別的一人,他膽子特別大,當年以寡敵強,毫不畏懼,故而一向對敵人十分輕視,尤其蔑視曹姓將領。他對孫權說:“曹休是因為皇親國戚的關係才當上大將,並非智勇雙全的統帥。我們若與他交戰,他必定一戰即敗,一敗就逃,逃跑時定會經過夾石、掛車兩道。這兩條通道十分凶險,如果派一萬名戰士斷其退路,必可把他們悉數俘獲,然後生擒曹休。”
計劃這麼美好,朱桓當然不想把功勞讓給別人,他又說:“請派我的部隊去斷敵退路,如果運氣好的話,曹休必定在劫難逃。到時我們便可乘勝長驅直入,進取壽春,割據淮南,進而窺視許昌、洛陽。這可是萬世不遇的良機啊。”
仗還沒開打,朱桓就唾沫橫飛,描繪出一幅動人的藍圖,把所有人聽得一愣一愣的。孫權回過頭詢問陸遜的意見,陸遜沒有同意——他當然知道朱桓勇氣過人,也很有謀略,但這個計劃不確定因素太多。比如說,吳軍在兵力上本來就居於劣勢,要是先調一萬人去埋伏,剩下的兵力能否打敗曹休呢?要是沒打敗他,斷其退路就成了一句空話。作為統帥,陸遜要全方位思考,不能把軍事計劃建立在幻想之上。
對於曹休這次深入吳國境內接應周魴的行動,魏國內部也有人深表憂慮。前將軍滿寵上書皇帝說:“曹休雖然明智果斷,但是他親自指揮作戰的次數不多,這次行軍,背靠湖泊,麵對長江,進軍容易,撤退困難,在這種地形下作戰是容易受阻的。”
滿寵的擔心是有道理的。曹休果然遇到大麻煩了。
曹休的大軍挺進到皖城東北的石亭,臨近吳軍陣地,一場大戰已是不可避免。曹休是一個比較謹慎的人,他先將部隊埋伏在兩側,以防吳軍突襲。如果隻是對付一路來犯之敵,這樣的防禦是綽綽有餘的。然而,曹休還是低估了陸遜。陸遜不是一路出擊,而是三路同時進擊。他自己率中央軍為主力,朱桓和全琮掩護左、右兩翼。你想想,三路同時進擊,曹休的伏兵能起作用嗎?很快,原先隱蔽著的魏國伏兵就紛紛被吳國左、右兩翼兵團清掃出來,陸遜從中央發動強攻,魏師大敗。
這場戰役,雙方兵力相差不多,魏師有十萬人,吳師有九萬人,可以說是平分秋色。但吳國是主場作戰,對地形更了解,抗擊入侵更是士氣昂揚,加之以逸待勞,撈得不少便宜。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吳國統帥陸遜的水平要比魏國統帥曹休高明許多。這不是一場意外的戰爭,而是吳國方麵精心設計的誘擊戰,魏國軍隊的任何動向,都在陸遜的掌握之中。
此役魏軍死亡與被俘的人數超過一萬人,更要命的是,運輸糧食的牛馬騾車損失了一萬輛,物資輜重幾乎喪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