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抗:東吳最後的長城(3 / 3)

對皇帝孫皓的不滿由百姓蔓延到官員,臨海太守奚熙暗自在書信中大罵朝廷與皇帝,被檢舉揭發。皇帝派人前來抓捕,奚熙不肯束手就擒,他發動部隊,固守城池以對抗皇帝使節。不過,膽小怕事的部將卻把他給出賣了,趁其不備時,一刀結果其性命。奚熙死後,也被屠滅三族。

朝廷到了這等地步,國將不國矣。

更要命的是,東吳帝國的中流砥柱、大司馬陸抗在憂勞之中病倒了。奄奄一息的他掙紮著坐起來,費勁地寫下最後一道奏折,就國防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奏折中,他強調了國家西部防禦的重要性。由於吳國有長江作為屏障,長期以來,魏國多次南下,武騎千群隻能望江興歎。然而,自滅蜀國以後,新興的晉政權已然取得控製長江上遊的優勢。以陸抗卓越的戰略眼光,當然知道晉國下一步突破的重點,必是西線。在這折上疏中,他指出西陵、建平兩地重要的戰略價值,這兩個地方一旦被敵人攻破,勢必危及整個國家的安全。

其實,陸抗的父親陸遜就曾說過:“西陵國之西門,雖雲易守,亦複易失。若有不守,非但失一郡,荊州非吳有也。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西陵一失,荊州不保,荊州一失,東吳危矣。故而西陵有變,勢必要以傾國之力奪回。這也是為什麼步闡叛變時,陸抗拚了老命、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奪回西陵的原因。

陸抗長期坐鎮荊州,兵力隻有幾萬人,可謂捉襟見肘,既要防備外部敵人從北麵、西麵入侵,也要防備內部各蠻族的叛亂。突如其來的步闡之亂,令西部軍區的兵員損耗嚴重,陸抗多次上書,要求朝廷增派三萬人馬,加強西線守備,但是朝廷對此置若罔聞,他的請求如石沉大海。為此,陸遜在最後一道上書中沉痛地指出現狀,軍隊已經“羸敝日久,難以待變”,假若西部又有突然事件,憑現在這點兵力是沒法解決的。

為此,他還向皇帝提出幾點建議。

其一,不要給各年幼的親王配備兵馬。孫皓總共封了十一個王,每個王大約有兵馬三千,合起來便有三萬多人。如今國家邊疆兵員如此緊缺,卻把三萬多兵馬閑置在親王府,實在是浪費。

其二,禁止黃門宦官大規模招募辦事人員。說是宦官招募,其實是為皇帝辦事。皇帝欲望無度,光是一個選美,就得派出大量的人到全國各地去挑,因此宮中的人員完全不夠用,得招募臨時工。當時許多百姓為了逃避兵役,紛紛前去應募。百姓都不服兵役,誰來保衛國家呢?

總之,西線的兵力絕對不可以少於八萬,而且要投入所有精力用於防備強敵,“並力備禦,庶幾無虞,若其不然,深可憂也。”

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陸抗的上書僅僅限於軍事防禦問題,對於其他政治問題他並沒有提及。難道他不知道吳國最大的問題是皇帝的殘暴與無道嗎?他當然知道,但這豈是他所能改變的,他隻能在自己的職責範圍內,把事情做到最好,這便是他能對國家做的最大的貢獻。如果他的抱怨再多一點,可能就會和韋昭一個下場。

不久後,陸抗便去世了。

陸抗可以說是東吳帝國最後的長城,他的死,意味著長城的崩塌,加速了東吳帝國覆滅的進程。不過,陸抗之死,對他本人來說或許並不是壞事。至少他不必親眼看到吳國的滅亡,至少他是帶著一絲希望死去,而非徹底絕望。陸抗雖才華出眾,然而憑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絕對無法阻止吳國的滅亡的。

陸抗死後,吳帝孫皓任命其子陸晏、陸景、陸玄、陸機、陸雲分領父親舊部,表麵上是對陸家充分信任,實際上卻是把軍隊一分為五,削弱各人的實際權力。在陸抗的五個兒子裏,陸機、陸雲最負名望,兩人都是著名的文學家,是當時名重天下的飽學之士,隻是如今東吳帝國需要的不是吟詩作賦的文人,而是披堅執銳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