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之所以能在江東崛起,可以歸結於三方麵原因: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說說天時。
東方諸州中,揚州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朝廷還有少許控製力的大州之一,劉繇便是朝廷委派的揚州刺史。但是朝廷對揚州的控製力又非常有限,袁術霸占了揚州北部,朝廷無法給劉繇提供什麼實際上的幫助。鄰近的徐州正遭到曹操的嚴重威脅,更不可能染指揚州戰事。因此,劉繇幾乎得不到任何外部援助,孫策在此時發動東征,時機十分有利。
其次是地利。
孫策本來就是江東人氏,其家族亦算得上豪門。父親孫堅威名尚在,舅舅吳景、堂兄孫賁都有兵權,勢力不可低估。起兵之初,孫策製訂的“收吳會之兵”的戰略,正是充分利用地利之優勢。反觀對手,劉繇是青州人,笮融、薛禮都來自徐州,江東民眾不能不對他們抱有警惕之心。
其三是人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人和體現在兩點。一是孫策入江東後,隻打擊劉繇勢力,對江東百姓秋毫無犯,體現出愛民本色,自然得到江東父老的支持。二是孫策治軍有方。他的部將有一部分來自父親舊部,另一部分來自好友以及前來投奔的名士,比如周瑜、呂範、張昭等。這麼多人願意跟隨孫策,乃是折服於其非凡的人格魅力,這位英明神武的年輕統帥有極強的領導力,在很短的時間裏,孫策周圍便聚集了一群出色的武將、謀臣,皆為一時之才俊。三國群雄逐鹿的曆史,便是一部人才史,誰更能吸引人才前來,誰就能笑到最後。
孫策的謀士群,主要有張紘、張昭、秦鬆、陳端等人,其中以張昭最為重要。這幾個人都來自徐州,徐州幾乎成為江東的人才基地。
張昭博學多才,能寫一手好書法,年輕時追隨名師學習《左氏春秋》。東漢極為推崇儒學,能通曉一經,就不怕混不到飯吃。張昭成名比較早,與趙昱、王朗等人是好朋友,在圈子裏小有名氣。徐州刺史陶謙聽說張昭頗有才氣,有意提拔他,豈料張昭竟拒絕了。陶謙見張昭不識抬舉,一怒之下把他投入監獄,後來好友趙昱出手相救,張昭方才逃過一劫。
曹操與陶謙之間的戰爭爆發後,徐州殘破,士人平民大量湧入揚州。張昭到揚州後被孫策收為己用,拜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張昭比孫策年長九歲,學問又高,孫策對他極為尊敬,以師友之禮待之,並把軍政之事交給他管理。曾經在江都點撥過孫策並照顧其母親弟妹的張紘也渡江而來,與張昭一起,成為孫策的左膀右臂。每當孫策帶兵打仗,必定讓張昭與張紘分工行事,一人跟著他出征,一人留守大本營。
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孫策的胸襟。
張昭成名早,在士林中知名度頗高,一些朋友大肆吹捧,認為江東政績統統歸功於他。若換成小肚雞腸的袁術,聽罷一定不爽快,有功勞首先得歸功於領導,怎麼能對領導隻字不提呢?孫策卻表現得十分大度,他這樣說:“管仲在齊國當宰相時,齊桓公尊稱他為仲父,這件事也交給仲父,那件事也交給仲父,結果他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如今張昭廣布賢德,我能用他,他的功名不就是我的功名嗎?”
這一番話,既可以看出孫策的胸襟,也可以看出他的霸者氣象。師法當師法齊桓公,在亂世中開拓出一代霸業,永垂青史,彪炳千秋。年輕的孫策胸中燃燒著英雄之烈焰,以堅毅的目光直視布滿荊棘的道路,他要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眼看孫策坐大,袁術心裏不是滋味。
在漢末群雄中,袁術可謂是浪得虛名,他在諸侯中有幾分薄麵,都拜孫堅、孫策父子所賜。他尷尬地發現,沒有孫氏父子,他除了耍耍陰謀之外,似乎也幹不成大事。手下大將怎麼就沒有一個能與孫堅、孫策相比呢?那幫豪傑名士為何不來歸附他呢?
袁術想不通。
他也沒法想通。
因為一個氣量狹小之人,從不會自認為氣量狹小,而隻會怪罪於別人。
袁術發現,自己任命的丹陽太守周尚及其侄周瑜,都胳膊肘外拐,一直幫著孫策,幫他籌集糧餉,提供後勤保障。試問這揚州地盤,究竟是姓袁的呢,還是姓孫的呢?袁術把周尚、周瑜召回壽春,改派堂弟袁胤擔任丹陽太守,用意很明顯,就是抑製並監視孫策。
話說揚州刺史劉繇在曲阿被孫策打得大敗後,打算逃往會稽郡。這時有人出來阻止,此人正是漢末時尚界的風雲人物許劭。
平心而論,許劭並非浪得虛名之輩,他評斷人事是有些功力的,否則也不可能成為權威人物。漢末大亂後,許劭明哲保身,跑到徐州避難。陶謙對這位大師相當仰慕,以禮相待,可是許劭一眼看穿陶謙不過就是附庸風雅,並非真正尊重士人君子。這點可以從張昭因拒絕陶謙提拔而被投入獄中得到印證。說白了,陶謙隻是好虛名罷了。看清這點後,許劭便南渡投奔劉繇,被奉為上賓。
許劭對劉繇說:“會稽殷實富裕,肯定是孫策的下一個目標,且靠近海邊,沒有後援,切不可去。依我之見,不如前往豫章郡。豫章北連豫州,西接荊州,隻要安撫吏民,遣使入朝進貢,與兗州曹操相聯絡,袁術就沒辦法了。袁術隻不過是豺狼之輩,撐不了多久。您是受命於朝廷,曹操、劉表一定會出手相救的。”
在許劭看來,曹操、劉表都曾向朝廷進貢以表忠心,肯定不會坐視袁術滅了劉繇。劉繇向來把許劭奉為神明,當初因怕他嘲笑,愣是不用太史慈,如今許劭說這通話,他言聽計從,便撤向豫章。
豫章也是一塊是非之地,也有兩個太守。一個是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一個是袁術任命的豫章太守諸葛玄。大家對諸葛玄這個名字恐怕不太熟悉,但說到他的侄子就無人不知了,諸葛玄的侄子便是名垂千古的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