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的人才戰略(2 / 3)

東漢著名的軍事家、外交大師班超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明者睹未萌。”就是說明眼人在事情還沒露出苗頭之前就可以看出其真相。郭嘉就是這樣的“明者”,在別人都認為袁紹是天下至強時,他就看出袁紹絕非王霸之才。

這不僅是一個主擇臣的時代,也是一個臣擇主的時代。

作為一名領袖,袁紹有兩個致命弱點:其一,缺乏洞察力,抓不住重點。就以奉迎天子這件事來說,他最有條件挾天子令諸侯,對於這個戰略製高點,他不僅沒有看到,甚至在沮授提出來後,仍置之不理。其二,缺乏決斷力。這點從關東盟軍討伐董卓之戰中可以看出來,作為盟主的袁紹,在戰與不戰之間猶豫不決,缺少雷厲風行的氣魄。我們在曹操、孫堅、孫策等人身上都能看到高效的決斷力,在關鍵時刻反應果決,這才是成就英雄偉業的優秀品質。

聽了辛評、郭圖的回答,郭嘉知道這兩人仍執迷不悟,也不想多說,打點行李後就告辭離開。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征召郭嘉,郭嘉到了許都,與曹操見了麵。這次見麵,改變了郭嘉的一生。在郭嘉眼中,曹操思維縝密,在戰略上有勝人一籌的見解,分析時事如庖丁解牛,能切中要害,是一位極有魄力,也極有魅力的人。他欣喜地別對人說:“這才是我的明主啊!”(真吾主也。)

郭嘉需要曹操這樣的明主,而曹操也需要像郭嘉這樣有著深謀遠慮的幕僚,曹操對郭嘉的評價也很高,他不吝讚歎道:“能輔助我成就大業者,必此人也。”

曹操在用人上不拘一格,像荀彧、荀攸、郭嘉等人都有真才實學,當然得到重用,但也有一些人,雖然才能一般,卻聲譽很高,曹操同樣來而不拒。

孔融就是這麼一個人。

孔融屬於那種誌大才疏的人,這裏說的才,不是指文才,而是指實際才幹。他很早就成名,留下一段“孔融讓梨”的佳話,可見是個早慧兒。他的理想很高遠,誌在靖難,想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中興漢室。可惜的是,他終究是個眼高手低的人,若是坐以論道,當然屬於第一流的人物;若是論及在戰場上克敵製勝,絕非其強項。先前他任北海相,被黃巾軍所圍,若不是太史慈與劉備出手相救,恐怕早與劉岱一樣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不過孔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缺點,由於他是一代名士,也吸引了一些人前來投奔,他善於高談闊論,談吐倒是十分清雅,時不時妙語連珠,可論及時事,卻大而無當,毫無可行性。天才也怕入錯行,若是他潛心學問,必能成為一代大師,但他偏偏選擇了政治。

其實在孔融身邊,也有幾個能人,譬如左承祖、劉義遜等人。但孔融卻很少跟他們討論政事,在他內心深處有這麼一種觀念:說政事乃是一種庸俗的事,高雅之人不屑於談論世間俗事。在東漢末年形成的清談時尚,在魏晉時代還要發揚光大。前來投奔孔融的人,多是想幹出點事業的,豈知卻被“束之高閣”。唐太宗說過這樣的話:“有才而不用與無才等,用才而不信與不用等。”前半句可用來形容孔融,後半句可用來形容袁紹。

在東方諸軍閥中,孔融的地盤很小,隻是青州的一隅之地,被袁紹、公孫瓚、曹操等人的勢力所包圍。左承祖曾勸他投靠強者以自保,自視甚高的孔融不僅未聽,反而把左承祖殺了。此舉大失人心,劉義遜等人知道孔融幹不了大事,紛紛離他而去。

果不其然,袁紹的兒子、青州刺史袁譚把勢力擴張到北海郡,發兵大舉進攻孔融。孔融堅守幾個月,軍隊越打越少,最後隻剩下數百人。袁譚軍以集密箭雨攻城,守城士兵都毫無鬥誌,而孔融仍然擺出悠閑自得的模樣,坐在案幾前讀書,談笑自若。這種從容不迫的姿態讓人想起當年孫堅麵對董軍突襲時那樣臨危不亂的樣子,確實很令人佩服,隻是孫堅是要穩定軍心,孔融則未免有作秀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