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是塊招牌。
如何能把招牌變為手中的王牌呢?
這就要求朝廷重新樹立起權威——唯有如此,當權者才能大義凜然地對諸侯指手畫腳,恢複政治秩序。然而,這個任務是相當困難的。自從董卓入主朝廷後,隻知武力,不知治理,皇城的官兵形同土匪,隻會燒殺搶掠。三公九卿形同虛設,可有可無,毫無話語權,帝國的中樞機器基本上停止運轉。
要重振朝廷的雄風,首先要整頓朝廷的重要官職。東漢常設官職,以“三公”權力最尊。自漢靈帝公開出售官職以來,三公的官位漲價了,人卻大大掉價了,朝政因此混亂不堪。除了“三公”之外,尚書台主持宮廷機要,權勢極重。曹操奉迎天子後,先殺尚書馮碩等人,後又盡黜“三公”。但他並沒有草率地選擇“三公”人選,而是采取寧缺毋濫的原則,除了自任司空外,太尉與司徒兩個位置都空缺。
既然太尉府與司徒府空缺,朝廷中最重要的機構,便是司空府與尚書台。
曹操先提拔自己最為器重的荀彧為侍中,兼任尚書令之職。此前張邈勾結呂布叛亂,荀彧在寡不敵眾的劣勢條件下,保住曹操的老巢,非但智勇雙全,且忠心可鑒。曹操又讓荀彧推薦可用之人,荀彧推薦了兩人,分別是荀攸與郭嘉。
我們且來了解一下這兩個人。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出生於士族之家,他年輕時便聰明過人,有敏銳的洞察力。在大將軍何進執政時,他以海內名士的身份被召到朝廷擔任黃門侍郎。董卓亂政後,荀攸一直密謀刺殺董賊,為國除害。他與議郎鄭泰、何顒,侍中種輯,越騎校尉伍瓊等人組成一個小團夥,目的就是鏟除國賊。他對眾人說:“董卓無道,天下痛恨。雖然他兵強馬壯,可充其量不過是個武夫罷了,我等應刺殺他以謝天下。輔佐天子以號召天下,這乃是齊桓公、晉文公之霸業。”
可惜的是,暗殺行動尚未開始,計劃便泄漏了。他與何顒兩人被捕入獄。何顒自知死罪難逃,與其受盡折磨而死,不如自行了斷,便在獄中自殺了。荀攸則表現出樂觀且大無畏的精神,在獄中談笑自若,麵對死亡,他從容不迫,令人佩服。
樂觀的人往往更易受到命運的垂青,荀攸居然得以大難不死。董卓還沒來得及殺他,就被呂布刺死了。董卓死後,荀攸先是棄官歸隱,後來又被朝廷征召。因為朝政混亂,他便萌生離開朝廷之念,請求外調到蜀郡擔任太守。得到朝廷批準後,他動身出發前往蜀郡,但是當時兵荒馬亂,兵匪盜賊眾多,隻得暫時停留於荊州。
就在這時,荀攸收到曹操的來信,曹操在信中寫道:“如今天下大亂,正是謀士施展聰明才智之時,您卻還在靜觀時局,豈不是太保守了?”有誌於幹一番事業的荀攸當然不會錯失良機,便動身前往許都。
曹操與荀攸促膝長談,對其聰明才智大為歎服,不禁稱讚道:“荀攸不是普通的人,我與他討論籌劃大事,天下還有什麼可擔憂的事呢?”便任用他為軍師。
與荀攸不同,郭嘉當時並沒多大名氣,知道他的人也不多。他不喜歡與世俗之人往來,他的朋友雖然不多,卻都是一時之才俊。郭嘉過了一段隱士的生活,他並非對世事漠不關心,而是當時天下太亂,群雄紛起,究竟誰才是真正的英雄豪傑,他還要細心觀察。當時諸雄以袁紹勢力最大,郭嘉便前往拜見這位關東盟主,結果令他大失所望。
他私底下對袁紹的幕僚辛評、郭圖說:“有智慧的人會慎於擇主,故而能保全自己、成就功業。袁公隻是仿效周公禮賢下士,卻不知用人的方法,不懂得在繁雜事中抓住要點,喜歡謀略卻沒有決斷力。想跟他一起安定天下、成就霸業,實在太難了。我打算走了,另擇明主,你們怎麼不離開呢?”
辛評、郭圖二人道:“袁氏有恩德於天下,在群雄中勢力最強,天下士人多來歸附,要是離開他,投奔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