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的巨大威力(1 / 3)

曹操的政治目光,較袁紹、劉表等人要高明。

在關東諸雄中,曹操的實力並非最強,地緣優勢也並不明顯。倘若冀州袁紹、荊州劉表有意奉迎皇帝,完全可以搶在曹操之前。他們沒有這樣做,證明他們並非真正的英雄人物。不錯,曹操的行動是有點晚,皇帝流浪了一年,他才姍姍來遲。隻是來得早不如來得巧,皇帝已到洛陽,起碼曹操可以省卻不少氣力。

對於曹操奉迎皇帝的決定,同樣有很多人反對。理由有兩條:第一,山東尚未平定,各路軍閥兵強馬壯,威脅很大;第二,楊奉、韓暹等將領護駕皇帝有功,頗為驕傲自得,這些人不好擺平。

反對的聲浪很高,但有一人力挺曹操,他就是荀彧。

荀彧說:“以前晉文公奉迎周襄王,諸侯無不跟從;漢高祖為義帝縞素,天下無不歸心。自天子蒙塵,將軍首倡義兵,隻因為山東局勢混亂,未能遠行。如今聖駕還京,京城一片荒蕪,忠義之士無不想著繼絕存亡,萬千子民無不感懷哀傷。借此時機,正好奉迎主上以順從民意,這叫大順;秉持大公無私以服天下之人,這叫大略;匡扶正義以招攬天下豪傑,這叫大德。若能做到這三點,逆臣叛將再多也不能有什麼作為。至於楊奉、韓暹等人,不足掛齒。若不及早決斷,讓其他豪傑捷足先登,即便以後想做,也為時晚矣。”

這一番話與沮授對袁紹說的其實差不多。不同的是,袁紹拒絕了,而曹操接受了。

荀彧的分析讓曹操更加堅定了奉迎皇帝的決心。他打算把皇帝迎到許縣,便先派曹洪率軍前往。然而曹洪卻吃了閉門羹,董承拒險而守,擋住他的去路。

正當曹洪與董承相持不下時,朝廷突然下了一道旨令,封曹操為鎮東將軍兼費亭侯。

為什麼朝廷突然給曹操加官進爵呢?

原來朝廷內部的這些大將,雖然在台麵上和和氣氣,彼此間卻互相猜忌。朝廷議郎董昭聽說曹操打算奉迎皇帝卻被董承所阻,便偽造了一封曹操的信,交給楊奉,大意是說:“我久聞將軍大名,向您說些心裏話。將軍克服千難萬險,護送皇帝回京,輔佐之功,舉世無雙。隻是如今群雄割據,四海未寧,想要廓清天下,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得到的。現在將軍您有兵,我有糧草,您主內,我主外,互通有無,就能同舟共濟,生死與共,一起完成大業。”

看到信裏肉麻的吹捧,楊奉不禁有點飄飄然,覺得可以同曹操結為盟友。他便向朝廷舉薦曹操,皇帝別的沒有,空頭支票多的是,便胡亂開了兩張。

此時,又一個有利情況出現了。

原本據險扼要阻止曹洪西進的董承,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反倒向曹操拋繡球了。這是為什麼呢?前麵說過,韓暹曾率軍攻打董承,兩個人結怨甚深。皇帝東返過程中,董承出力是比較多的,而韓暹卻後來居上,成了大將軍兼司隸校尉,地位反倒在他之上。加上韓暹跋扈囂張,不可一世,兩人的矛盾愈加惡化。

董承想借曹操之手壓製韓暹,便暗地裏派人與曹操聯絡,支持他進軍洛陽。曹操聞訊大喜,馬上親自率兵西進,與曹洪會合,直奔洛陽。由於董承讓道,曹操不費吹灰之力便兵抵洛陽。接下來的問題是,他要如何打垮把持朝廷的將領們,以實現獨攬大權的野心呢?

曹操選擇了各個擊破。

首先,他把矛頭指向韓暹。

抵達洛陽後,曹操拜見天子,同時彈劾韓暹仗著護駕有功,驕橫霸道,還出兵攻擊董承。曹操一彈劾,董承等人當然紛紛添油加醋。韓暹大為恐慌,擔心被殺,便獨自騎一匹馬逃到楊奉兵營避難。

其實皇帝對韓暹本就頗有微詞,當初皇帝欲東返洛陽,遭到過韓暹等人的阻止。但考慮到一路上曆盡艱辛,韓暹也算有功勞,因此雖然韓暹遭到曹操彈劾,皇帝還是下詔不予追究,不過褫奪他司隸校尉的頭銜,轉而任命曹操為司隸校尉,並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