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誰在力學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1 / 3)

錢偉長

如今,年逾九旬的錢偉長院士依然是皓首童顏,精神矍鑠。他那“棄文從理”、“科學救國”的經曆和理念,更是為每一個人所熟悉,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代,他就被周恩來總理稱為科學家中成就卓越的“三錢”之一。今天,這位世界上目前在位的最年長的大學校長,雖年事已高,但卻依然頭腦清晰、思維活躍,精神仍處於相當年輕的狀態。

1.人窮誌堅,勤奮努力

當代著名科學家錢偉長,出生在江蘇無錫縣一個名叫七房橋的小村莊,其祖父、父親以及叔父皆為私塾老師。當時,曾有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十隻黃狗九隻雄,十個先生九個窮。”的確如此,錢偉長一家就是在窮苦中掙紮著度日的。貧窮的生活磨練了幼小的錢偉長,使他過早地懂了父母的艱辛。

“在上大學前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叔父們小時穿舊了經母親改裁以後的舊衣。幼年由於生活貧困,農村衛生條件又差,曾得過腸胃寄生蟲病、瘧疾、痢疾、肺病、傷寒等多種疾病,在缺醫無藥的條件下,我終究還是活下來了。”

錢偉長七歲過後,父親便把他送進自己所教書的村裏一所學堂,開始了啟蒙教育。和有錢人家的孩子不同的是,錢偉長一邊用功讀書,一邊還要幫助家裏幹活。錢偉長說:“在上大學前從來沒有穿過一件新的衣服,穿的都是叔父們小時穿舊了經母親改裁以後的舊衣。幼年由於生活貧困,農村衛生條件又差,曾得過腸胃寄生蟲病、瘧疾、痢疾、肺病、傷寒等多種疾病,在缺醫無藥的條件下,我終究還是活下來了。”

小學畢業後,祖母和母親便勸他到鐵路或郵局去做工。錢偉長雖然渴望升學,但家境如此,也就不得不為此輟學。

1925年,父親受到無錫縣立初級中學的聘用,薪水略有提高,錢偉長才隨著父親到無錫學習。先進入工商中學,後又進了著名學者唐文治所開辦的國學專修學校,再後插班到無錫縣立初中二年級。不久,任教的蘇州中學高中部的叔父錢穆來信說,蘇州中學在招高中學生。錢偉長雖然學曆、學識都不夠,但決心去試考,他起早貪黑學習,最後總算倒數第一的考上了。

臨上學時父親告訴他:“古往今來蘇州、無錫出了不少文人名士,沒有一個人不是苦功苦讀的結果,這次去一定要下工夫好好學習,千萬不要再考倒第一。”

錢偉長在學校裏勤奮學習、刻苦讀書,然而,在他入學不到半年的時候,父親就病故了,接著一個弟弟、三個妹妹先後夭亡。沉重的心理打擊與生活方麵的艱難,幾乎要擊垮這個弱小的孩子。幸好在叔父的幫助下,他才站了起來,並借助叔父的支持順利地從高中畢業。

“錢老先生,你還開夜車嗎?”

“還開呀,開了50多年夜車了,難改了。”

就在錢偉長打算聽從祖母、母親的勸說,外出找工作時,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貧苦出身的化學家、上海天廚味精廠創辦人吳蘊初決定在全國設立“清寒獎學金”,以公開招考的形式選拔補助家境清寒的高中畢業生讀大學,讓他下定決心報考大學。

經曆過一次又一次困難和挫折的他,刻苦專心地備考,決心以更大的毅力戰勝學習中的重重難關。從此,他除了白天抓緊時間學習之外,每天晚上學校熄燈以後,還總要再自學兩三個小時。他至今保持的“開夜車”的習慣,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養成的。

蒼天不負苦心人,1936年6月,錢偉長接到了先後報考的清華、中央、浙大等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最終,以文史見長,理化和英語底子都比較差的他,選擇了清華大學。清華大學名師薈萃,僅文學院就有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陳寅恪、雷海宗、俞平伯、楊樹達等名教授,且氣氛比較自由,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選擇科係,轉係也比較自由。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最終,他轉入理工學院,學習物理專業,經過一番努力,以其優異成績考取了清華大學研究生,並獲得“高夢旦獎學金”。

事實上,在所有的學習階段,錢偉長都表現得十分刻苦。特別是在國外做研究工作時,他更是廢寢忘食地讀書。正是因為如此,他和導師的合作才取得優異的成績,其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才引起世界科學界的重視。一次,他應邀給國內大學生講有關學習問題時說:“世界上沒有天才,所有人的才能都是後天獲得的,學習就要勤奮刻苦”;他也曾誠懇地告訴同學:“大學畢業後,我也沒停止過學習……我現在每天學習時間還比你們多,我每天晚上八點開始,這是我的學習時間,不到淩晨兩點我是不停止學習的……”

2.為救國,改變人生方向

錢偉長,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37年肄業於清華大學研究院,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博士學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教授,曾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理工學院噴射推進研究所研究員。回國後,曆任至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上海工業大學校長,上海應用數學和力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物理學數學部委員,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盟第五屆、六屆副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力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中國中文信息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等職。同時,也是波蘭科學院國外院士,加拿大拉爾遜多科大學榮譽教授,澳門東亞大學榮譽博士。

錢偉長在中學時代十分愛好文科,而對理科特別是數學、物理視為畏途。十分有趣的是,他一生主要從事力學、應用數學等方麵的研究和教學,並獲得許多重大成果。如他在板殼問題、廣義變分原理、環殼解析解和漢字宏觀字型編碼等方麵,有過舉世矚目的突出貢獻。他首次將張量分析及微分幾何用於彈性板殼研究並建立了薄板薄殼的統一理論,提出了線殼理論的非線性微分方程組,國際上稱為“錢偉長方程”。他還首次成功地用係統攝動法處理非線性方程,迄今國際上仍用此法處理這類問題。著有《彈性力學》、《變分法及有限元》、《廣義變分原理》、《實用力學》等八部專著,發表論文200多篇。

其實,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源於一個少年的深切愛國情節。

“中學畢業後,我在1931年6月一個月內,在上海連考了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五個大學的考試,無非是想多考幾個大學多些錄取機會,但是喜出望外居然都考取了。那時大學試題不統一、也不分科錄取,我以文史等學科補足了理科的不足,幸得進入大學,闖過了第一關。”

1931年,錢偉長的叔父錢穆已在北京大學任教,他從北平來信,建議侄兒到清華讀書,理由是,錢偉長的曆史與國文成績最好、曆史竟得滿分,而清華大學的中文係或曆史係是全國最好的。

“106位新生中,要求進物理係的有21人。”當錢偉長找到著名的物理學家、物理係主任吳有訓教授申請選讀物理係時,吳有訓教授感到十分為難。他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學生,不解地問:“你的文學、曆史都考得不錯,為什麼一定要進物理係呢?”並力勸錢偉長學中文或曆史,並告訴他中國文學和曆史也是國家民族所需要的。

的確,無論是以成績還是興趣而言,錢偉長都應該選擇文史的:國文和曆史每門都是100分,而數學、物理、化學、外語四門加起來卻不足100分,其中物理隻得了18分。然而,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他走上棄文學理的道路,它不是專長,而是源於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源於“科學救國”的信念。

事實是這樣的。來上海參加高考的錢學森,考完後來到外灘散步,卻被公園門中掛著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擋住了去路。身為一個中國人的尊嚴受到這樣的侮辱,錢學森心裏狠狠地罵道:“這幫可恨的侵略者,無恥的強盜!他們在我們祖國的土地上稱王稱霸,不就是憑著手中的飛機大炮嗎?”正是在這一刻,他產生了棄文學理的念頭。而他入學三天後,所發生的震驚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以科學救國的熱情,更是進一步加深和堅定了他棄文學理的決心,科學才能救國,科學才能振興中華。40多年後的今天,錢偉長這樣回顧:“我是受國恥紀念日對我的靈魂上的衝擊長大的,因此最後我從學文改學物理,因為當時我認為沒有強大的國力是沒有辦法對付帝國主義的……”

“在大學四年和研究院兩年中,大大提高了我對科學技術的認識,如饑似渴地追求著科學發展的國際軌跡,培養了閱讀國際科技文獻的愛好,對於數理化各方麵的新發展都精神奮發地去理解,去搜索。我至今難以忘懷,當時和同學為了一個新的問題爭辯到半夜兩三點鍾。探索、思考的學習方法讓我終身受益……”

錢偉長仿佛一夜之間轉變想法,“科學救國”成為第一選擇。把目標鎖定為物理係的錢偉長與叔父錢穆商議此事,錢穆不同意,認為家傳史學底蘊積厚,改學物理功底太薄,前途難測。棄文學理,是錢偉長經過反複思考決定的願望,他是不會輕易改變的。為了說服叔父,錢偉特意前去尋求叔父錢穆的好友、史學大家顧頡剛幫忙,顧頡剛了解事情經過後,滿口讚成:“我們國家站不起來受人欺負,就因為科學落後。青年人有誌於科學,我們應該支持。”錢穆在顧頡剛的勸說下,便不再反對了。

通過家庭這一關後,還有學校這一關。由於錢偉長物理僅得18分,物理係主任吳有訓堅決不允,而曆史係主任陳寅恪則在到處打聽這位曆史滿分的學生為何不來報到。陳寅恪處由錢穆去商量,吳有訓處由顧頡剛出麵通融。顧頡剛對吳有訓說:“青年有選擇誌向的權力,他願意為國家民族學科學,盡管有困難,但他願意學,堅持要學,他就能克服困難。他清楚自己的條件,比別人學得晚,是很吃虧的。但他有堅定的誌向,我們對年輕人的誌向隻能引導,不能堵。”經過多方麵的努力,吳有訓教授被這個學生的誠摯熱情打動了,同意他暫時學習物理學:“那好吧,你先在物理係學習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試,你的物理和高等數學的成績達不到70分的話,再改學文史不晚。”另外,還對錢偉長提出了同時選修化學和加強體育鍛煉的要求。這就意味著當時身體羸弱的錢偉長每周除上課外,還有兩個下午的物理實驗和兩個下午的化學實驗,還有課外鍛煉。錢偉長隻有加倍努力克服困難,達到這些要求,否則,他就不得不轉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