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誰是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2 / 3)

終於,經過了20年的努力後,在1979年,李振聲的研究取得了一個重大性的突破,他帶領課組克服了小麥遠緣雜交不親和、雜種後代不育等一係列困難後,將偃麥草的抗病和抗逆基因順利轉移到了小麥中,育成了小偃麥八倍體、異附加係、異代換係、易位係和小偃4號、5號、6號、54號、81號等小偃係列小麥新品種。其中,僅小偃6號就累計推廣達1.5億畝,增產糧食40億公斤。如今,小偃6號已經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其衍生品種就將近70多個,累計推廣麵積大概在3億畝以上,增產小麥超過了150億斤。

由於小偃麥的抗病性能強、產量高、品質好,使得其在黃淮流域的冬麥區被廣泛種植。當時,陝西農村流傳的一句民謠“要吃麵,種小偃”,讓小偃6號不推自廣。

對此,李振聲卻笑著說:“我們今天能吃到發麵饅頭和麵包,應該謝謝大自然,也要謝謝給小麥提供優良基因的小草。”

野草和小麥風馬牛不相及,將兩者進行雜交,很多人都不敢嚐試,但李振聲卻做到了,這也就是他成功的關鍵。

3.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李振聲孜孜以求

“先生對我們最大的教育,是他的科研精神。他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十分敬業,總是會在田間工作大半天,我們年輕人都感覺很累,但他卻依然不知疲倦地調查、記錄著。”

一直以來,在人生這條道路上,李振聲朝思暮想的隻有小麥育種這件事情。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野生植物是一個特別大的基因庫,並且它們本身也在不斷變化、優勝劣汰。由此可以看出,他最遺憾的就是沒有更多的時間來解開基因之謎。因此,他將心血全部傾注在了自己的學生身上,努力培養他們。

童依平是李振聲的得意學生,提起自己的導師,他說:“先生對我們最大的教育,是他的科研精神。他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一絲不苟,十分敬業,總是會在田間工作大半天,我們年輕人都感覺很累,但他卻依然不知疲倦地調查、記錄著。”

李振聲的身體一直都不太好,不過,他還是不斷尋找機會,到各地的小麥試驗田走一走,再回到他曾經奮鬥過的西北地區看一看,總之,他非常熱愛那片土地和他傾注了一生的育種事業。如果你有幸看到李振聲的照片的話,便會發現:臉上帶著燦爛微笑的,大多都是在麥田裏拍攝的。那金色的麥田和飽滿的麥穗,總是能讓他有種無盡的幸福感。

李振聲的經曆,向我們證明了一個道理:不管做什麼事情,隻要有孜孜不倦的精神,就一定能夠成功。

4.給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李振聲在田間

在李振聲看來,與農民打交道是非常快樂的事。

“我也不敢說一定能解決你們的這個問題,不過我還了解一些,可以試試。”

1969年,李振聲被分配到寶雞縣聯合大隊去蹲點,這一蹲就是4年。原本是去接受農民再教育的,最後卻和農民打成了一片,而且還被樹為典型。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農業技術給農民朋友們帶來了真正的實惠。

由於紅薯的皮比較薄,含水量高,不易貯藏,一旦管理不好就會爛窖。一次,聯合四隊隊長陳子恒的父親找到李振聲說:“你懂不懂紅薯貯藏?我們隊上的紅薯爛得很厲害,你來幫我們看看吧。”李振聲笑了笑,說道:“我也不敢說一定能解決你們的這個問題,不過我還了解一些,可以試試。”

到了紅薯窖,李振聲先解釋說:“紅薯儲藏的原理並不複雜,首先是控製適宜的溫度,一般10~15度為宜。低於10度,就容易出現軟腐病,高於15度,則會出現黑斑病;其次,濕度不能太大。”當時,李振聲對聯合四隊的紅薯窖進行了細致的檢查,他用溫度計測了一下,發現溫度太低,隻有6度,這就表明有嚴重的軟腐病。於是,他建議用4層草墊子將紅薯窖封嚴。很快,溫度就升高了,紅薯的軟腐病便得到了控製。如此一來,李振聲能夠防治紅薯爛窖的消息也就不脛而走。

幾天後,聯合五隊的也找到了李振聲,讓李振聲幫他們解決問題。李振聲趕過去一看,是用井窖方式貯藏的,他馬上用溫度計測量,發現溫度太高,已經達到了16度,再加之濕度太大,導致一些紅薯發了芽。於是,李振聲便采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通風散溫、排水降濕,最終使問題得到了很好的緩解。

而這些,在為人民帶去真真正正實惠的同時,還使李振聲獲得了農民朋友的充分信任。為此,寶雞縣革委會迅速在全縣發了通報,對李振聲進行表彰。

李振聲對農民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一直以來,他都沒有忘記自己在陝西的幾年中曾經吃過120家農民的飯。當年,李振聲在聯合大隊蹲點時,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村民李智兒家中居住。提起這些,李智兒說:“我們村的人都習慣稱呼李院士為‘老李’。當時,老李來我們這裏,當的是‘臭老九’下放的住隊幹部。剛一來便住在了我們家。他懂的很多,來了沒多久,就幫村裏兩個生產隊解決了紅薯爛窖、在窖內發芽的問題。村裏人都說他是神人。老李不善言談,但卻非常平易近人,根本就看不出是個大知識分子。這次,他獲得了最高獎,他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啊。”

還有一次,李振聲幫助生產隊考察了小麥的疫情,認真統計了各隊一、二、三類苗的比例,並分別提出了相應的管理措施。當時,有兩個隊的麥田都是三類苗比較多,其中一個隊聽取了李振聲的建議後,就加強了管理措施,結果在第二年獲得了豐收;而另一個隊沒有采取措施,就減了產。有了這次事件,小麥豐產栽培的措施就得到了全麵的推廣。第二年,大隊小麥的平均畝產,一下子由原來的180公斤提高到了250公斤以上,公社畝產達200公斤以上。

對此,李智兒則這樣說:“老李改變了我們這裏澆麥不打糧的觀念,在我們村推廣小麥冬灌技術,第二年就讓小麥每畝增產不少;在這兒推廣小麥條播、寬窄行播種技術,又讓小麥每畝增產了100多公斤。老李在這兒呆了4年,經常給村裏的幹部上課。村裏小麥畝產是寶雞最高的,十裏八鄉的幹部都來我們這裏參觀學習。老李那人,知識淵博,多高深的知識,他都能用我們農民聽得懂的話講出來。”

“和小麥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我最開心的事是看到農民豐收時的高興勁兒。”

幾十年來,李振聲走到哪裏,便將技術帶到哪裏。為了推廣新技術,李振聲可是費盡了心。由於農民們都習慣於傳統的栽培方法,因而很多人就對有關技術持懷疑態度。李振聲知道後,便親自把技術送到人們家裏,反複宣傳新技術要點以及將會產生的高效益。不僅如此,他還帶著助手到農民的麥田進行具體的指導,農民也就按照他說的去做。到了第二年,示範田比對照田每畝增產幾十公斤。這樣一來,農民覺得心服口服,於是紛紛要求李振聲來指導生產。看到新技術在神州大地開了花,小麥取得了大豐收,李振聲感到無限欣慰,因為豐收的果實裏凝結著他的心血。

一直以來,李振聲對農業科技事業的執著追求從來都沒有動搖過,即便是在“文革”期間,也沒有間斷。他曾經是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以及陝西省科學院院長,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上級組織曾考慮讓他擔任陝西省副省長一職。但為了自己摯愛的科技事業,李振聲毅然放棄了這個大好機會。後來,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常務副主任魏明海專門去拜訪李振海,一見麵就說:“振聲,我們是老朋友了,說心裏話,想做官還是想做研究?”李振聲回答道:“你曾在寶雞工作多年,我們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的性格你也知道,不適合做官,做研究更能發揮我的作用。”此後,又有人推薦他到北京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一職,但還是被他拒絕了,他從來都沒有中斷過業務研究的工作。直到今天,他依舊擔任著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研究員。

終於,經過勤奮的努力,李振聲取得了一係列科研上的成就,各種獎勵也接踵而來。1985年,他榮獲了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988年,他獲得了陳嘉庚農業科學獎;1995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2005年,他又榮獲了首屆“中華農業英才獎”。盡管如此,但李振聲最熱衷的仍舊是到田間地頭去看一看小麥,他說:“和小麥打了半個多世紀交道,真正給我打分的是農民,我最開心的事是看到農民豐收時的高興勁兒。”語言雖樸實,卻振聾發聵。當學術界的浮躁風氣日益旺盛時,李振聲的這番話也的確讓人覺得別有一番滋味。

為了農民能夠取得好的豐收,李振聲費盡了心,研究出了種種方法。看到農民豐收時的那種高興勁兒,他心中也滿是欣慰。由此可見,他與農民之間有著多麼深厚的感情。

5.淡然麵對捐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