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誰是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3 / 3)

作為一名來自農民家庭的科學家,李振聲嚴謹而不失溫和,衣著樸素卻精神矍鑠,他始終都在為中國人民的“吃糧”問題奔波忙碌著。麵對李振聲,一般人都很難將他與國家最高科技獎聯係起來。很多人也都很難想到,這位慈祥樸實的老者就是我國小麥遠緣雜交的奠基人。

“所有的榮譽都是集體的,大家都付出勞動,報酬理應每人都有。”

“我沒覺得把獎金捐出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淡然,沒想到會引起這麼熱烈的反響。其實,我之所以會把獎金捐出去,首先就是因為我取得的成就確實來自於集體的艱苦奮鬥,另外,我們都是從艱苦年代走過來的人,習慣了儉樸的生活,沒有什麼過高的物質條件要求。子女們收入也很穩定,有這個條件把獎金捐出來。當初決定把獎金捐出去,是很自然的想法,沒有要突出自己的意思。”

對於李振聲來說,錢財就是身外之物,一直以來,他都將自己獲得的獎金與同事、學生們一起平分。對此,他說:“所有的榮譽都是集體的,大家都付出勞動,報酬理應每人都有。”

當初,在參評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時候,李振聲就不同意為自己申請評獎。他說:“我覺得國家已經給了我很多榮譽,但這是集體的成就……所裏一直堅持,大家覺得應該參加評獎。”

據規定,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獎金數額是500萬元,其中的450萬元由獲獎人自主選題,用作科學研究經費,剩下的50萬元屬於獲獎人個人所得。而李振聲表示,將會把50萬元的個人獎金全部捐給中國科學研究院發育所,作為一筆困難學生的助學基金,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在榮譽麵前,李振聲顯得非常淡定,他說:“我對物質生活沒有太高的要求,平常也就是粗茶淡飯,生活上我也很知足。”說話間,謙遜和藹的微笑也一直掛在臉上,他的淡泊很快就感染了周圍每個人。李振聲就是這樣一位不為名利,隻為科研工作的執著追求者。

對於很多人爭論李振聲捐獎一事,李振聲說:“我沒覺得把獎金捐出去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很淡然,沒想到會引起這麼熱烈的反響。其實,我之所以會把獎金捐出去,首先就是因為我取得的成就確實來自於集體的艱苦奮鬥,另外,我們都是從艱苦年代走過來的人,習慣了儉樸的生活,沒有什麼過高的物質條件要求。子女們收入也很穩定,有這個條件把獎金捐出來。當初決定把獎金捐出去,是很自然的想法,沒有要突出自己的意思。”“我的做法不應該成為先例。獲獎者將獎金留下用於貼補家用,改善生活,合情合理。如果有的獲獎者本身家裏就有實際困難,就更應該把獎金留下,安排好生活,才能更好地搞科研。”他接著說。

曾經,在2006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全國數學最高獎——菲爾茨獎得主之一的俄羅斯數學家格裏戈裏·佩雷爾曼拒絕領獎。當時,美國《紐約時報》以“佩雷爾曼,你在哪裏”來表達對這位不追逐名利的天才數學家的敬佩之情。紐約州立大學數學家邁克爾·安德森更是高度評價說道:“佩雷爾曼來過了,解決了問題,其他的一切對於他都是膚淺的。”其實,李振聲的行為也正是如此。

不管別人對李振聲捐獎這一事如何評論,李振聲那崇高的人格魅力都已使他成為了中國科學家的一麵旗幟和榜樣,他高揚的是社會道德的風範,的確令人可敬可佩。

此外,在生活中,李振聲很是節儉。在實驗站調查時,他從來都不搞特殊,而是和大家一起吃住,他也從不浪費糧食,因為他深知農民種田不容易。身教重於言教,和他一起工作的很多同事和學生都深受感染,慢慢地也都將節儉樸素的作風融入了自己的行為準則。

在巨獎麵前,李振聲依然很淡定,而且還無私地將其捐獻出去,生活中,他又將節儉樸素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他這種甘於清貧、樂於奉獻的美德,尤為值得我們學習。

6.關心後輩,憂國憂民

在知情人士的眼中,李振聲一直都是一位讓人敬佩的、有著崇高理想和追求的人。

“我們都不怨二哥,母親病得很重的時候他回來住了一段時間,可是他太忙又被領導叫走了,母親也理解,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國家的人。”

“記得有一年寫調查報告,父親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夢裏也在思考,想到什麼問題,醒了馬上扭開台燈把問題記下來。那段時間,父親的臥室經常在半夜或淩晨透出光亮。”

一直以來,李振聲都很忘我地工作著,這也讓他錯過了很多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但家人並未埋怨過他。由於長期在外搞科研工作,母親去世的時候,他還在實驗室裏。提起沒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麵,李振聲的妹妹李永穎很理解地說道:“我們都不怨二哥,母親病得很重的時候他回來住了一段時間,可是他太忙又被領導叫走了,母親也理解,她知道自己的兒子是國家的人。”

2003年,李振聲的妻子因腦溢血而臥床不起,病情時好時壞,大部分時間都要靠輸液來維持體力。從妻子生病到去世的兩年半時間裏,李振聲堅持每天兩次到醫院照顧她,風雨無阻,醫院的很多人都被深深地感動了。每當病情有了好轉,李振聲就會將妻子接回家中,妻子的飲食起居以及一切活動護理都被他詳細記載下來,護理的細致程度正如他搞科研工作一樣。不久以後,由於太過勞累,李振聲也病倒了,這都因為在照顧妻子的同時,他始終不放棄科研事業,依舊每天工作到很晚。

李濱是李振聲的二女兒,她從小在陝西長大,1987年才回到北京,當時已29歲,一直都在李振聲的課題組工作。對於父親,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對工作嚴謹的態度。她說:“記得有一年寫調查報告,父親每天都睡得很晚,似乎夢裏也在思考,想到什麼問題,醒了馬上扭開台燈把問題記下來。那段時間,父親的臥室經常在半夜或淩晨透出光亮。”在她的心中,父親永遠都是最高大的。

“先生非常關心後輩,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人。”

“或許是天黑路不熟,李先生並沒有看到我們的車停在路邊的小店,於是,他們開車到了生態站,得知我們沒有到過那裏,就又往回找我們。當他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早上6點鍾了。經過這件事,師母的身體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今後一定要在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等方麵下大功夫,多創造出一些看得見、摸得著、有用的科研成果,用科技來造福億萬農民。”

一提到李振聲,跟隨他多年的童依平就會很感慨地說:“先生非常關心後輩,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人。”

1999年5月,李振聲安排童依平帶著學生到100多公裏之外,海拔1000多米的中國科學院生態站送小麥苗,以進行小麥加代試驗。不料,天快要黑的時候,卡車出了故障,停在半路,無法前進。那個時候,手機信號尚未覆蓋到那個地區,也就使得童依平無法與外界取得聯係。在北京的李振聲突然聯係不上他們,就往生態站打電話谘詢,當聽說童依平還未到達,送小麥的車也沒回到所裏,李振聲便一下子意識到,肯定是車在半路出了問題。

隨後,李振聲連忙找了一個修車師傅,帶上妻子一起開車進了靈山,此時已是淩晨兩點多了。雖然北京已經進入5月份,但山裏的涼意還是很濃。對於一個快70歲的老人來說,這無疑就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而且,這次妻子也跟著去了,可李振聲並沒有想太多,他擔心的始終都是自己學生的安全。終於,他們找到了困在山裏的童依平和學生們。

如今,事情已經過去了很多年,但每次提起,童依平依然非常感動:“或許是天黑路不熟,李先生並沒有看到我們的車停在路邊的小店,於是,他們開車到了生態站,得知我們沒有到過那裏,就又往回找我們。當他找到我們的時候,已經是早上6點鍾了。經過這件事,師母的身體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2005年元旦當天,童依平與學生一起給恩師李振聲拜年。期間,李振聲便利用機會,精心挑選出了一些人生格言講給他們聽。學生們說:“老師將那些人生格言親自念給我們聽,每念完一條,就會對我們講他對這句話的理解,這裏麵飽含著他對事業、家庭的感悟以及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正確態度。

此外,李振聲始終都以一種質樸的情懷,關注著中國農業的發展,他說:“今後一定要在節約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以及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等方麵下大功夫,多創造出一些看得見、摸得著、有用的科研成果,用科技來造福億萬農民。”

在家中的牆壁上,李振聲貼的自律格言是“做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做事: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而在科研工作中,他經常想到的則是顧炎武的“以興趣始,以毅力終”。毫無疑問,這種興趣是一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種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因為有了這種讓農民的日子過得更好的人生坐標,才使得李振聲不懈地在枯燥的田野中守望著,奮鬥不止。

提到李振聲,熟悉他的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因為他們親眼見證了李振聲的努力,見證了他的成果,知道他的付出與收獲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