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等待太久的李四光不能再等了,麵對緊急的情況,他果斷地采取行動:立馬回國。於是,李四光馬上準備好簡單的行囊,留下一封給駐英大使的信,很快趕到了普利茅斯港,要在那裏渡過英倫海峽,輾轉法國,然後回到祖國懷抱。普利茅斯港海麵寬闊、多風、多浪,充滿危險,但是回國決心已定的李四光不顧這些、毅然踏上了這個偏僻港灣的客輪,順利躲過了國民黨特工人員的追蹤。
第二天,國名黨駐英大使館果然有人來“找尋”李四光了,這個時候,夫人按照李四光的交代機警地說他外出考察了,從而躲過了這次扣留劫難。
幾天後,駐英大使館收到了李四光夫人於李四光出發後第二天寄出去的信: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我多少年來日思夜想的理想國家。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是我竭誠擁護的政府。我能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我認為是我莫大的光榮。我已經啟程返國就職……
一切都在李四光的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了,兩周後,他與夫人在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會合,接著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順利回到了偉大祖國的懷抱。
李四光少年時期就立誌為國家做貢獻,多年來四處求學,忠誠良才,這個時候,剛好自己期盼的新中國即將成立,心係祖國的李四光怎麼可能不投入日思夜想的祖國的懷抱。李四光自小就聰慧機智,曆經了多年磨練的他更是睿智老成,什麼也無法阻擋他回到心中光明政府的懷抱。養病、研究、觀察國內外局勢、冒險起航、規勸駐英大使早日回國、秘密回到祖國懷抱,李四光將一切都進行地令人佩服,這一切都隻因為他“心係祖國”!
6.新中國百廢待興,亟待石油
1950年5月6日,李四光終於到達了北京。此時的他已經60歲,然而,在他的眼中,他的新生活才剛剛鋪展開。回到祖國後,李四光認真地學習了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著作,定期用辯證唯物主義來指導自己的研究工作,積極輸入新鮮的思想血液,以便更適應新中國新時期的工作、時代特點。同時,他也忘我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地質工作中,發現油田就是其中一件不可不提的大成績。最終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是個缺乏石油資源的國家。”
“有人說‘中國貧油’,你對這個問題怎麼看呢?如果中國真的貧油,要不要走人工合成石油的道路?”
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需要礦產資源急缺,放眼中國,你看到的不是機動車而是冒著濃濃青煙的公共汽車,那是因為中國缺少石油,公共汽車的燃料隻能夠以煤炭代替;人均擁有的鋼材連打一把菜刀都不夠;連小小的圖釘都得依賴進口;街上跑著的汽車沒有一輛是中國自己製造的。
1949年,全中國原油產量隻有12萬噸,鋼產量僅僅15萬噸,這與亟待發展的新中國格格不入。
方興未艾、內憂外患,這一切都因為中國經濟建設遭遇困難,這些困難也都指向一點——中國石油匱乏。是真的匱乏嗎?早在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花巨資也沒有在中國收獲多少石油,而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在對中國地質進行調查後也得出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而且還有外國專家斷定中國缺乏石油,揚言說:隻有西部有,其他地方絕對沒有;此外,中國人還沒有幾個人知道中國石油真實的狀況,就連毛主席和周總理也不能夠確定。
當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回到祖國後,他斷然否定了這個“事實”。麵對毛主席對中國貧油的擔憂,李四光隻微笑著搖了搖頭,他對毛主席說:“沒有那個必要,咱們國家的石油產量是非常豐富的。”
李四光這樣堅定的回答,並不是隨口說說而已,而是有著充分理由的,因為在他眼中,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外國人的結論也並不能夠絕對說明問題,最重要的是他憑著自己豐富的經驗和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已經預感到中國底下滾滾石油的存在。經過他的研究,很快就發現了新華夏構造體係沉降帶有“可能揭露有重要經濟價值的沉積物(石油)”。接著,他就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為新中國找尋石油的大業中去了,不辭勞苦地工作著。
“我們地下的石油儲量是很大的。從東北平原起,通過渤海灣,到華北平原,再往南道兩湖地區……都可以做工作。”
李四光夫婦不辭辛苦、秘密回到北京以後,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郭沫若來不及吃早飯就趕到火車站迎接了他們;第二天下午,周恩來總理也親自到他們所住宿的飯店與之進行了長談。李四光倍感激動,希望趕快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雖然此時他已經60歲,但是麵對新中國,他依然顯得神采奕奕。
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和科聯主席,但更多的還是戰鬥在尋找石油的第一線上,因為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亟待他找到寶貴、豐富的石油資源。
擔起了這個任務後,李四光就立馬投入了工作,他對中國地質礦產資源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更加肯定了中國的地表下一定藏有豐富的石油。他分析、解說了中國油氣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質條件和情況,並用科學的論據在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的這次發言鼓勵了中國地質學界的信心,全國科學家、地質工作者都在他的領導下積極工作,認真分析、找尋。1955年,他們開往第一線,從東北平原開始普查,僅僅幾年內,勘探大隊就找到了幾百個可能的儲油構造。
終於,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1959年9月25日,從東北傳出佳績——中國石油勘探隊在鬆遼盆地找到了石油。時值新中國十周歲生日,這一喜訊無不鼓舞人心、增添喜慶。
這個油田就是“大慶油田”,一個在當時為新中國帶來無比欣喜的希望油田。接著,李四光又領導勘探隊相繼找到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華北油田、中原油田等等幾個石油資源豐富的大油田。
這些油田的開發,使中國原油產量大量增加,而且徹底粉碎了外國人認為中國缺乏石油的錯誤論斷。
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欣喜而莊嚴地宣告:中國石油可以基本自給。
走過鬥爭、戰爭,經曆千辛萬苦,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然而麵前卻橫出一個“中國缺少石油、外國對中國油禁”的大難題。內憂外患,幸好中國的李四光回來了,他就如一盞明燈,照亮了新中國的光明大道。
為了救中國,為了使祖國的建設事業快速、有序、持續、健康地進行下去,年過六旬的李四光仍不辭辛苦,領導、指揮中國勘探大隊進行中國石油找尋工作。他們走遍中國的東北、渤海灣、華北、兩湖地區,逐步發現儲油構造,探明大型油田,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
這一切令人動容的事跡,都與李四光的愛國紅心緊緊相連,正如他所說的那樣:“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要把所學的東西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7.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李四光生命中的大貢獻除了石油勘探,還有地震的預測,隻可惜李四光在進行地震工作的時候年事已高,因而在還沒有完成地震預測報告工作的時候,他就與世長辭了。但是,為了研究地震地質工作,七八十歲高齡的他依然堅持奮鬥在工作的第一線、奮鬥在病床上、奮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種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可以說,為了偉大祖國的強大和昌盛,為了人們的幸福和安康,李四光奉獻了整整一生!
“李四光力排眾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
這就話是周總理所說過的,他認為地震是可以預測的,而且他也相信李四光先生的判斷。
1965年初,李四光開始關注地震地質問題,他不斷與地質力學所的研究人員進行地震預測問題的探討,更是行走在預測中國大江南北進行地震帶的研究、考察,不辭辛勞。
1966年,我國發生了邢台大地震,災難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李四光老人心痛不已,為了避免地震這一天災再給偉大的祖國造成損失,他不顧年事已高,硬是加快了地質的研究和分析工作,甚至深入災區進行了解、調查,後來,他發現並堅信了地震是可以預測的觀點。於是,他很快做出了一份報告,報告中指出:地震是可以被預測的,它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應該對地質構造進行深入的研究、預測、分析並掌握它的動向。要注意河北河間、滄州;要注意渤海;要注意雲南通海;要注意四川爐霍;要注意雲南的彝良大關;要注意鬆潘;要注意唐山……
然而,當時他的這一結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而且許多科學家也並不認同。縱使如此,李四光也始終堅信自己的判斷,在他70歲高齡時候仍然奮鬥在地震預測工作的第一線上。他每天工作多個小時,始終致力於解決地震預報問題的工作,不斷地提出自己關於地震預報問題的解決方案的看法,不斷地與研究者進行交流、指示,不斷地進行水文、地質的觀測。
“要是再給我幾年時間,我一定要將地震預報給搞出來。”
“請你坦率地告訴我,究竟我還有多少時間,讓我好安排一下工作……”
為了解決地震地質和地震預報的工作,李四光老人鞠躬盡瘁,絲毫不顧自己已經是一個古稀老人,依然每天忙碌於自己的地質部部長繁忙的工作,不辭辛苦。在他心目中,他覺得自己一定要做好祖國的工作,並且爭取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將地震地質問題給研究出來,以便為祖國人民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痛苦和災難。
在李四光老人研究地震地質問題的時候,正值文革時期,但是他毫不害怕,依舊爭分奪秒地進行地震地質的研究工作,即便是受到侵擾、打擊和生命的危險。
然而,生命無法抵抗疾病的入侵,李四光老人最終還是因病倒下了,但是,即使是躺在病床上,他也一刻不忘地震地質工作的事情。不能站起來,奮鬥在工作的第一線,他就在病床上進行地震地質研究的指導工作,絲毫沒有放棄他摯愛的事業。
然而,生命有盡頭,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老人在為地震工作奮鬥了7個年頭之後,終於奉獻完了自己生命的所有。雖然他是帶著遺憾辭世的,但是他為地震地質預報、研究工作已經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且對後來的研究工作來說具有長久的指導作用。
生命有盡頭,精神無止境。李四光的精神時時照耀著朗朗乾坤,被後代銘記,為後輩造福,為祖國增輝。
一位古稀老人,老驥伏櫪地工作,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動容和敬佩,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驕傲和榜樣,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所說的那樣:“李四光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前輩。”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的那樣:“李四光是一麵旗幟,在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對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