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誰領跑著中國生物工程產業時代(3 / 3)

1992年,以將開創中國的生物工程作為天職,陳章良以企業家的智慧,與別人一起在北大未名湖畔成功創建了目前中國最大的生物基因工程製藥企業之一的“北大未名生物集團公司”,從此開始致力於生物技術的產業化實踐,並很快發展成為擁有17家子公司的企業。隨後,他們又創建了中國北大生物城——一個中國未來最大的集科研、開發、生產為一體的現代化生物工程產業基地。

曾經,以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蛋白質工程、發酵工程和酶工程為主體的生物工程,曾被認為是21世紀科學技術的核心。因此,為了尋找一個好的項目,從而帶動中國基因工程產業的發展,陳章良將目標定在了a-1b幹擾素(賽若金)技術上。有了這一目標,陳章良便開始了艱辛的研究。終於,通過堅持不懈的鑽研與努力,他與技術發明人侯雲德和企業成功領導者潘愛華一起成功開發了a-1b幹擾素,並從研製成功到大規模生產,接連創造了五個第一:第一個采用中國人基因的生物工程藥物;衛生部批準生產的第一個基因工程藥物;國家第一類新藥證書;中國“863”計劃生物技術領域第一個實現產業化的項目;第一批國家火炬項目。

當a-1b幹擾素實驗室的研究順利完成之後,有一外國專家曾斷言說:“中國要實現幹擾素的產業化,隻能是天方夜譚。”然而,科興生物工程公司的創立,一下子打破了這一預言。在過去的5年中,科興人創造了“從一項技術到成熟的產品——賽若金,從一個企業到中國最大的生物工程基地”的奇跡。到1996年,科興的銷售額達到了6000萬元,兩年後,又被改寫為2億元,利稅增長了近12倍。從此,“賽若金”一躍成為了中國幹擾素的第一品牌,並且連續3年所占的市場份額都超過了60%,為中國基因工程譜寫出了一個華麗的樂章。

此外,在開創中國生物工程產業的同時,陳章良也為中國的大學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道路。在“財富論壇上海年會”上,他曾說:“隨著信息業和高新技術的突飛猛進,21世紀的大學將是更加開放的大學,大學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科研基地,大學的圍牆將會逐漸消失。”

為了引領中國的生物工程向產業化發展,陳章良付出了許多心血,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終於成功開創了中國生物工程產業,他的這種奮鬥精神是值得每個人學習的。

5.他始終都有一顆年輕的心

陳章良

陳章良26歲當上了北大副教授,32歲成為北大生物係主任,34歲的時候是北大副校長,41歲又成為了中國農業大學的校長,相信這在全中國是第一人。由於工作繁忙,陳章良的壓力也就比其他人要大得多。也正是這些壓力,讓他不分晝夜地忙著工作,隻要一天沒進實驗室,便會如同丟了一件心愛的東西般難受。

“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不應與社會隔絕。”

“我不喜歡生活在一個一成不變的社會裏。從美國回來後,我親身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生活在這樣一種變化的社會裏,生活在這樣一種時刻能夠感受到新氣象的社會裏,你會覺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你會因此覺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很大。”

陳章良是個精力極其充沛的人,他始終都保持著多年來養成的拚命工作的風格。在北大未名湖畔那座小小的實驗室裏,隻要不外出辦事,他每天都會工作12個小時,晚上12點之前,他實驗室的燈光永遠都是亮著的。為了使自己有個健康的身體,陳章良也總是一如既往地堅持鍛煉,每天參加一個小時的體育活動。他特別喜歡打排球,在北大任副教授時,他還是係教工排球代表隊的主攻手。有時周末,陳章良也會外出爬山。他說:“爬山可以接受大自然的洗禮,讓自己的心胸在大自然中變得更加純淨而開闊。”他體魄健壯,精力很充足,盡管每天隻睡5個小時,卻毫無一絲疲倦感。

陳章良是研究自然科學的,但他十分願意與社會各界接觸。1990年8月,陳章良推遲參加了在曼穀召開的一個學術研討會,利用這段時間,他前去參加了全國青聯會議。他說:“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自然科學工作者不應與社會隔絕。”

陳章良也曾說:“我不喜歡生活在一個一成不變的社會裏。從美國回來後,我親身感受到祖國的飛速發展,生活在這樣一種變化的社會裏,生活在這樣一種時刻能夠感受到新氣象的社會裏,你會覺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你會因此覺得自己對社會的貢獻很大。”

如今,一直都有著“新世紀的大學沒有圍牆”的說法,一方麵是指大學生寬進嚴出,另一方麵則是說教授的研究與社會的關係越來越密切,研究成果更多地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陳章良正致力於基因藥物和農業生物基因工程技術的研究,這是一項有益於民眾、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陳章良說:“知識經濟的發展為知識分子進一步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潛力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但是科學家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必須具有獨到的眼光和市場意識。”同時,陳章良也認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就如初升的朝陽,有著無限的生機。作為中國新一代留學生這個大集體的一員,陳章良還說:“現在,中國製定的鼓勵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的政策體係已經很完善,隻要繼續保持穩定的政治環境,保持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作為一個新興的市場經濟化國家,中國一定會吸引大批的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擔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後,陳章良又感慨地說:“農大有悠久的曆史和優良的傳統,是我國最好的農業大學,在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農業帶來的挑戰方麵應該有所作為。作為農大校長,我深感肩上責任的重大,將力爭使中國農業大學在中國農業發展方麵作出更大貢獻。”

陳章良,就是這樣一個真實、努力並達到了一定高度的人。在人們的心目中,他的名字幾乎就是生物工程領域的一種標識,意味著這個領域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