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仕,是我國著名的農民科學家,30多年以來執著於科學研究,幾乎將自己全部的心血都放在了上麵,就像一隻“候鳥”遷飛於湖南與海南之間。在他的努力鑽研下,成功培育出了15個優質雜交水稻新組合,為農民創造出了25億元的效益。2000年,他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的稱號,並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1.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林芳仕在田間
科學研究的道路是充滿艱難與挫折的,它可能會讓人飽受打擊、飽經挫敗感,但林芳仕沒有一絲畏懼。他無時無刻不在用一種嚴肅認真、勇攀高峰的科學態度去探索、去追尋,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無論是豔陽高照,還是風雨飄搖,他從來都沒有間斷過對田野的考察,而這也讓他的人生得到了豐碩的果實。
“一年多種一季試驗田,就可能多出一點科研成果。”
“當時首先種的4畝地,第一季在我們所裏就超過800斤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當時50萬畝在全國來講算是麵積最大的。”
1968年,林芳仕畢業於南京農業大學,他先是被分配到了0637部隊農場勞動,兩年之後又去了衡陽農科所,這一幹就幹了30多年。1971年,林芳仕參加了袁隆平辦的雜交水稻培訓班,他暗暗下了決心,要做一個像袁隆平那樣的人,進一步解決農民們的溫飽問題。
那個時候,由於雜交水稻才剛剛問世,還是不能徹底解決農民吃飯的問題,衡陽地區也隻能做一季中栽培晚稻。至於雙季晚稻的栽培,則還是一塊“未知地”,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一片空白,林芳仕決定開墾這塊“未知地”。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林芳仕將自己豐富的育種知識運用到了實踐中,並在衡陽和海南兩地建立起了試驗田,無數次地往返於兩地之間。他頂著酷暑,冒著嚴寒,不分晝夜地守在試驗田邊,詳細地記錄水稻的溫度,開花的時間等等,希望能夠有所發現和突破。雜交水稻育種的道路,注定了是十分寂寞而艱苦的。在林芳仕幾十年的科研時間裏,他就像一隻候鳥一樣,春夏秋三季呆在衡陽,一到冬天便去海南島,在那裏呆上三四個月。
終於在1975年時,他精心培育的4畝多實驗田結出了累累碩果,第一次證明了在南方稻區雜交水稻作晚稻栽培是切實可行的。不過,難題還是不斷襲來。雜交水稻的製種是很難的,按照傳統的做法,湖南的製種基地設在廣西南寧地區,由於路途遙遠,因此製作成本也相應增高。有沒有一種辦法,能夠在衡陽也製種呢?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林芳仕又開始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他不停地往返於圖書館、氣象局和田間地頭三個地方,仔細觀察,並做了幾十萬字的筆記。後來,大量事實都表明,衡陽地區在八九月份時,白天氣溫基本上保持在25~28攝氏度之間,完全適合水稻開花的溫度。
經過一係列精心的準備之後,林芳仕在衡陽秋季製種159畝,得到了畝產29.5公斤的好收成,比起在南寧製種還高出了73%。這一消息一傳出去,便轟動了全省,從此湖南結束了雜交水稻“借地製種”的曆史,並為以後種植水稻提供了良好的技術保障。很多人都說,這項研究成果是湖南農業發展的一個裏程碑。
自古以來,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是會讓人敬佩的人,林芳仕自然也得到了世人很高的評價。1976年,衡陽地區成功推廣雜交晚稻50萬畝,為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跨進了一個台階。它的推廣和應用使得很多農民喜笑顏開,有些人甚至在田頭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後來林芳仕在提起這件事情時還一臉驕傲地說:“當時首先種的4畝地,第一季在我們所裏就超過800斤了,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當時50萬畝在全國來講算是麵積最大的。”
80年代時,糧食的豐產給農民帶來了莫大的驚喜,但同時一係列的問題也相應產生,那就是產量雖然提高了,但品質卻並不優良,結果最終傷害到的還是農民。當時,上海和廣東的一些商場甚至還掛出了“好消息:今天不賣湖南米”的招牌,這讓林芳仕深切地感悟到:提高糧食的品質已經迫在眉睫。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林芳仕又開始了潛心研究,終於選育出了全國第一早雜新品種“威優98”,有產量高、米質優、抗性好等優良特點,隨後便迅速在全國進行推廣。隨後,他又選育了一係列產量高、質量優的雜交早稻組合,使農民收入增收了25億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林芳仕的科研成果也令國外許多專家刮目相看,並得到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高度評價。
不過林芳仕對這一切都看得很開很淡,他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些就像稻花,最終會消逝,人們需要的是稻穀。”其實,林芳仕就是一株沉甸甸的水稻,成熟而飽滿,樸實而低調。
林芳仕的研究成果,使得水稻的種植又提升了一個階層,造福了人民,也造福了國家,更造福了社會。這一係列的成功,就是靠著他不斷努力、堅持不懈的精神換來的。想要成功,你也必須具備這樣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