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誰是世界文明的中國數學家(2 / 3)

他一直高燒不退,嘴唇黑青,家裏的人都急壞了,要知道他可是全家人的支柱呀!最後,父親咬了咬牙,拿家裏買米的錢拿了出來,請來一位老中醫給他醫治,看一次就花費兩塊大洋,這對華羅庚的家庭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可是,吃下幾副藥之後,他的病情還是絲毫不見起色,最後連老中醫都沒有辦法了,他搖著頭說:“不用下藥了,他想吃什麼就給他吃點什麼吧。”全家人都哭了。不過,華羅庚雖然身體病了,他的頭腦還是清醒的,即使在病重的時候,他心裏也清楚外麵的動靜。

昏迷的日子裏,他想到了自己的命運,不禁滿懷惆悵,淒然淚下。自己才19歲,難道一生就這樣完了嗎?華羅庚想起了古代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古人尚能身殘誌不殘,我才隻有19歲,更沒有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就這樣,他一直在與病魔進行頑強的抗爭。白天他忍受著巨大的痛楚,晚上還在油燈下自學到深夜。也許,是他這種堅強的毅力感動了老天爺吧,奇跡終於出現了,他並沒有像醫生說的那樣夭折,在生病半年之後的一個端午節,他竟然掙紮著站了起來。這一站,讓全家人都覺得看到了光明與希望。

不過,這個奇跡並沒有讓會華羅庚回到當初健全的模樣,他的左腿胯關節骨膜粘連,變成僵硬的直角。也就是說,他落下了終身殘疾,必須依靠拐杖才能走路,在金壇中學會計的職位也做不成了。不過,華羅庚並沒有絕望,反而更加樂觀。走路的時候,右腿向前邁進一步,左腿在空中劃個圓圈,樂觀的他還將這種奇特的步履形容為“圓和切線的運動”。

華羅庚的腿雖然不能再直立了,但是他的人並沒有倒下去,他繼續鑽研他所喜歡的數學,並在那裏發現了一片新天地。多年之後曾經有位記者問他為什麼會選擇數學自修,他這樣回答:“我別無他選。學別的東西要到處跑,或者要設備條件,我選中數學,因為它隻需要一支筆、一張紙——道具簡單。”憑借著一張紙、一支筆,華羅庚終於為自己的人生開啟了一條大道。由於他好學,又愛思考,因此在自學的過程中總能夠由繁化簡,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一抓便抓到問題的關鍵。

經過幾年的學習之後,華羅庚開始學著寫一些數學論文投稿,不過這條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一開始他收到過很多退稿。很多編者都指出:這個題目是法國的某位科學家解決了的,那個題目是德國的科學家解決了的等等。不過,華羅庚並不氣餒,這反倒讓他充滿了自信,因為他並沒有看過那些科學家的文章,這至少證明自己的論文和那些大科學家的觀點是相同的。終於,他的一篇名為《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論文刊登出來了,刊登在當時中國自然科學方麵最權威的雜誌《科學》上麵,很多科學家都在這裏發表過文章,如李四光、竺可楨等,華羅庚文中的蘇家駒也量位相當有名的大學教授。

後來,這篇文章被清華大學的教授——數學係主任熊慶來看到了,他被華羅庚的才思敏捷所震驚,便急忙召他到清華,成為華羅庚生命中的第二位貴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成功絕不會白白來敲你的門,隻有奮鬥,再奮鬥。觀華羅庚的前半生,可以說他是十分不幸的,而不幸的遭遇往往會產生兩種結果:一種是就此消沉,一蹶不振;一種是和命運搏鬥,激起生命的浪花。華羅庚是個意誌堅強的人,所以他選擇了後者。這種舉動值得人們學習,這種精神值得人們讚揚。

3.不怕起點低,就怕不知底

中國有句話古話叫:是金子總會發光。是的,華羅庚就是一塊金子,隻不過一開始受到很多因素的製約而不能發光發亮。但是,總有一天人們會被他的光芒所刺到。華羅庚的論文在《科學》雜誌上麵發表之後,引起了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就是清華大學的教授任熊慶。

“恐怕我連大學考試都不能參加,我隻有初中學曆呀!”

1930年的一天,熊慶來教授坐在辦公室裏打開了《科學》雜誌,無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正是由華羅庚所寫的《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他越看越覺得有勁,越看越被吸引。看完後他問周圍的同事:“這個華羅庚是哪個國家留學回來的學生?”可是同事們誰也不知道這個人,熊慶來又問:“那他在哪個大學教書?”還是沒有人能想起來。恰巧當時有一位江蘇籍的教員,忽然想起他的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便說:“我想起來了,他是我弟弟的小同鄉。哪裏念過什麼大學!隻是初中畢業,聽說在金壇中學做事情。”

熊慶來聽了驚奇不已,一個初中學曆的人居然能寫出如此有深度的文章來,實在很不簡單,油然產生一種憐愛的感情,便用讚賞的語氣說道:“應該讓這個年輕人到清華來。”

熊慶來馬上就給華羅庚寫了一封信,請他到清華大學去,此時華羅庚的病剛好,家裏為他看病借了很多錢,他連一張去北京的票都買不起。無奈之下,華羅庚隻好寫信委婉地謝絕了熊教授的請求。熊慶來不忍心讓這個數學天才流落民間,又寫信給他:“你不來北京,我就去金壇拜訪你。”沒有辦法,華羅庚隻好借錢去北京。由於清華沒人認得華羅庚,便請他事先寄一張照片過去。第二年夏天時,那位江蘇籍的教員受熊慶來的委托來到火車站接人,當他從人群中認出華羅庚時,他有些吃驚了。這位教員怎麼也想不到:華羅庚遭受了如此大的磨難,他的生活步履如此艱難!

來到清華大學後,由於資格的限製,華羅庚隻能做數學係的助理員,每個月有40塊大元的工資。雖然和其他人相比是少了一些,但比起在金壇中學的薪水多了一倍,這讓華羅庚十分欣慰。當然,重要的不是收入多少,而是清華大學可以為華羅庚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有一次,他對熊慶來教授說:“讓我去聽您的高等數學分析吧!”可是熊教授卻搖了搖頭,說:“現在還不合適,這門課是跨年度的,恐怕你會跟不上。你先去聽初等微積分吧,爭取先讓自己通知大學考試。”華羅庚感到很為難,他滿腹惆悵地說:“恐怕我連大學考試都不能參加,我隻有初中學曆呀!”熊慶來為了安慰他,隻好說:“到時候再想辦法吧……”

“不怕起點低,就怕不知底。”

華羅庚不想給老師添太多麻煩,便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他先是十分認真地估計了一下自身的實力。因為他覺得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便不能很好地學習,正如他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一樣:“不怕起點低,就怕不知底。”一番評估後,他覺得自己曾經自學過初等微積分,沒必要再在上麵花太多的時間。他為自己製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自學計劃,每天隻睡五、六個小時,其餘的時間全部用來學習,圖書裏總會出現他的身影。一段時間後,他對高等數學已經有一番心得了。熊慶來教授見他的桌子上總是不斷地換新書,便故意提出問題考考他,他基本上都能迎刃而解。這種驚人的勤奮和敏捷,讓熊教授驚歎不已。半年之後,熊慶來主動對華羅庚發出了邀請令,請他去聽自己的“解析數論”。要知道,這個可比高等數學分析更為複雜。

華羅庚很高興地去了,和那些本科生、研究生坐在一起。不過,對於華羅庚來說,學習這樣的課程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他感到有些吃力。不過,這並沒有使他灰心,相反更激起了他發奮學習的熱情。隻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華羅庚便攻下了數學專業的全部課程。隻要一有時間,華羅庚就會認真研究數學,他的座位就在熊慶來教授的辦公室隔壁,每當熊教授碰到難解的題時,也總是習慣性地喊道:“華先生,你來看一下,這個題究竟該如何解呀?”

在清華大學裏,華羅庚的數學才華一點一點被挖掘出來。由於當時中國的數學研究很低,很少有人能夠在國外發表論文,而剛剛才到清華大學的華羅庚連寫了三篇數學論文,都被國外的雜誌發表了,這在清華是創記錄的。這足以表明,華羅庚的才能是不可埋沒的,很多教授也都對他的數學研究表示肯定。

不過,關於是否讓華羅庚任教一事,眾人一直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他沒有學曆,不應當予以考慮,也有人主張麵對現實,看清楚他的實力,破格錄取。最後,理學院的院長葉企蓀先生拍板定案,他說:“清華出了一個華羅庚是好事情,不要被資格所限定!”此後,華羅庚便被任命為清華大命數學係的助教。兩年之後,他又升任清華的正式教員,教授微積分。

華羅庚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便走完了一般人需要花費8年時間才能走完的道路,這完全是靠著他堅強的毅力和堅定的意誌完成的。“世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任何困難在華羅庚的麵前,似乎都會變得不堪一擊。這樣的人生,這樣的道路,可謂沒有遺憾了。

4.新中國成立,回國建設

華羅庚回國

華羅庚的人生出現了轉機,他的數學才華得到了肯定,繼續深造也成為他的夢想。終於,這一天到來了。在清華的推薦下,華羅庚得到了去英國留學的機會。可是,他並不是衝著學位去的,隻是為了多學一些。

“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

1936年,在清華大學的推薦下,年僅26歲的華羅庚被送往英國留學,學校是當時很多人都視為聖殿的“劍橋大學”。當時在劍橋任教的著名數學家哈代聽說了這件事情,但恰巧當時他有事需去美國,就給華羅庚留言“兩年內可以獲得博士學位”。如果是一般人的話,則至少需要三年時間,可見哈代對華羅庚是相當重視的。但是對於華羅庚來說,博士學位並不是他所想要的,他隻想以一個訪問者的身份去學習。

一位教授表示不理解他的想法,因為如果他拿到博士學位,在國內外都會有重要的影響,這可是很多在劍橋求學的學者們夢寐以求的頭銜。這位教授便問他為什麼,他解釋說:“我來劍橋,是為了求學問,不是為了得學位的。”因為做訪問者可以衝破束縛,同時攻讀好幾門學科。因此,不管自己的成就如何,每當要寫自己的文化程度時,華羅庚都會毫不猶豫地寫上“初中畢業”。

在劍橋的兩年學習時間當中,華羅庚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數學理論中的難題上,根本沒有想過為自己申請學位。雖然沒有拿到博士的頭銜,但前前後後共發表了20篇論文,引起國際數學界的讚賞。若是論水準而言,幾乎每一篇都可稱為上乘之作,都可以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其中一篇論文寫的是關於“塔內問題”的研究,華羅庚所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哈代教授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說道:“我的著作中將它寫成是無法改進的,看來有必要修改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