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誰是世界文明的中國數學家(1 / 3)

華羅庚

華羅庚,是我國乃至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在數學領域上的造詣相當深。他家境貧寒,幾乎是靠著自學造就了一個又一個學術神話。他一生坎坷,但是卻用堅強的意誌戰勝了種種困難和挫折。美國著名的數學家貝特曼曾在自己的文章中這樣寫道:“華羅庚是中國的愛因斯坦,足夠成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學院院士”。本章就帶讀者走進華羅庚的世界裏,解讀這位聰明的數學家。

1.顯露出色的數學才能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出生在江蘇太湖畔的金壇縣。華羅庚的母親由於常年患病,因此結婚10多年都沒有生育,直到快40歲時才生下一女,但她的丈夫華老祥卻更盼望家中有個男孩。因此,華羅庚的到來讓他們都感到欣喜萬分。巧的是,華羅庚出生的這一天按照陽曆來看,恰恰是孫中山先生的生日,若按照農曆來看就是庚戌年10月11日,和愛國女英雄秋謹同一天生日。華老祥從喜婆手中接過孩子,輕輕地放在了一個籮筐裏麵,然後又在上麵扣了一個籮筐,說道:“進籮避邪,同庚百步,就叫羅庚吧!”家裏人和鄰居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羅羅”。

“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餘數都是二,此數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餘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數。”

華羅庚在數學方麵的造詣人盡所知,但小時候的他卻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賦,甚至看起來還笨手笨腳的,平時也少言寡歡,別人給他起了一個綽號“羅呆子”。很多人還經常在一起議論:“華老祥家的羅呆子,長大了不會有太大出息的。”

12歲那一年,華羅庚小學畢業了,隨後便進入金壇縣立初級中學學習,當時的他成績依然平平。初一的時候,他還經常為看社戲而逃課,考試的時候總是在試卷上“亂塗鴉”,好幾次分數都不及格。不過,從上初二開始,華羅庚開始知道用功讀書了,此時的他對數學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身上的天賦也被挖掘了出來。他的老師、我國著名的數學家王維克也發現,華羅庚雖然貪玩,但他的頭腦十分敏捷,解題方法十分獨特。

有一次,金壇中學的老師在一起談話時,都頗為感慨地說學校裏的差生多,缺乏人才。王維克便不認同,他說:“我看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就是一個不錯的學生!”一位老師聽了,笑著說:“你看看他那像蟹爬的字吧,像個人才嗎?”王維克老師有些激動:“當然,他成為書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你怎麼能從他的字中看出他有沒有數學方麵的才能呢?我們作為老師,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淘金的本領,否則就會埋沒人才。”

有一次,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曆史上有名的難題,出自《孫子算經》:“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剩二,五五數之剩三,七七數之剩二,問物幾何?”本以為這道題會讓同學們難住,可是老師的話音剛落,華羅庚便脫口而出:“23。”要知道,當時的華羅庚並沒有讀過《孫子算經》一書,他的思考方法是:“三三數之剩二,七七數之剩二,餘數都是二,此數可能是37+2=23,用5除之恰餘3,所以23就是所求之數。”他的答案讓老師驚喜不已,並得到了很高的讚揚。從此以後,華羅庚對數學這門學科更加癡迷和鍾情了。再遇到考試的時候,老師就會視考題的難易程度而決定他要不要參加考試,如考題太簡單,老師就會對他說:“你上街玩去吧。”

中學時候的華羅庚對珠算也很有興趣,他還對傳統的珠算方法進行了改進。經過認真的分析,他覺得加減法難以再簡化,但乘法還可以。例如286,可以先在算盤上打出26=12,然後退一位再加上86=48,便可以立即得出168。憑借這個改進方法,再加上華羅庚個人的能力與在賦,他還在當時上海舉行的珠算比賽中獲得了冠軍。當時參加比賽的大部分都是銀行的職員和錢莊的夥計,他們的打算盤可是拿手好戲。不過華羅庚由於從小就幫助父親料理店務,所以打算盤也很在行,再加上自己那個小小的“創新”,就輕而易舉地壓倒了那些“算盤高手”們。後來,華羅庚還一直笑說,那次比賽他是“鬥智不鬥力。”

“別去求狐仙了,讓我來算吧。”

1925年,華羅庚從中學畢業,由於家裏的條件實在已經供不起他上學了,隻好放棄了繼續讀高中的夢想。不過,不能讀高中還可以學其他的,華羅庚又去了黃炎培在上海創辦的中華職業學校學習會計,他希望將來能夠憑借一計之長來養家糊口。但即使是這樣,家裏還是無能為力,讀職業學校的費用雖然較少,華羅庚還獲得了免學費的特權,但每年的膳費和雜費卻是需要交的。父親根本籌不到這些錢,華羅庚被迫放棄學業,他隻好回到家裏幫助父親打理雜貨鋪的生意。

當然,華羅庚是不甘心的,他舍不得放下自己所鍾愛的學業。難道就這要在雜貨店裏終老一生嗎?他決定自學。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此時他曾經的老師王維克幫了他一把,他借給了華羅庚一些數學書籍,華羅庚便如饑似渴地讀了起來。他站在櫃台前麵,來了顧客時就幫忙招呼,顧客一走便埋頭看書。有時候看的入迷了,竟忘了招待顧客,甚至把自己演算的數字當成價錢說起前來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大吃一驚。由於經常發生類似這樣的事情,街坊鄰居們都傳為笑談。

有一次,一位顧客進來買筆,華羅庚正在埋頭演算,顧客問他:“一支筆多少錢?”他頭也不抬地說道:“853729!”顧客吃了一驚:“啊?多少錢?”華羅庚又說“853729!”顧客十分不解,問道:“一支筆怎麼會這麼值錢?”此時,華羅庚的父親聽到了,趕快出來招呼客人,可是客人卻已經走了。原來,華羅庚回答的是自己正在演算的一個題的答案,他已經完全入神了。父親看到這一幕頓時火冒三丈,大聲訓斥道:“你不好好招待顧客,整天隻知道看書做什麼用?”說著,便要將這些書都燒掉,華羅庚急了,他把書本抱得死死的,說什麼也不給父親。多年之後,在西方國家的一本數學雜誌上,刊登了一幅漫畫,畫的就是華羅庚和他的父親:華羅庚抱著幾本破書,而他的父親則拿著一個火棍,追得他滿屋子團團轉。

但盡管遭到了來自父親的阻力和壓力,華羅庚還是堅定自學的念頭兒,寒冬臘月,炎熱酷暑,他從未間斷過刻苦的學習。每天都堅持自學10個小時以上,有的時候一天隻睡4個小時。回憶起他當初刻骨自學的情景,華羅庚的姐姐華蓮青說:“盡管是在冬天,但羅庚依然在賬台上看他的數學書。鼻涕流下時,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邊一甩,沒有甩掉,就這樣伸著,右手還在不停地寫……”

後來,一件小事改變了父親對於學習的看法。有一次父親算賬時,算錯了1000多元,怎麼也理不清賬目。在金壇有“拜狐仙”的迷信風俗,父親便去求狐仙,可還是理不清。華羅庚便對父親說:“別去求狐仙了,讓我來算吧。”可是父親並不相信他有這個本事,但別無他法隻好讓他試試。結果,華羅庚沒有花多長時間便將兩大本賬簿的賬目算清楚了。自此之後,父親才發現學數學果然有點用,才放鬆了對他的管製。

華羅庚為很多人樹立起了一個光輝的榜樣,也為他以為研究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以說,華羅庚是個數學天才,但這個天才是經過磨練後才“鋒芒”始顯的。他堅持自己的理想,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在困難麵前低頭,也沒有在“強權”麵前屈服。其實做其他事也是這樣,隻要你想成功,就必須具備這些品質。

2.坎坷道路誰人知

華羅庚

回顧曆史可以發現,那些功成名就的人似乎總要經曆一些苦難和坎坷,華羅庚同樣也是如此。雖然他是世界上著名的數學家,但是他的人生卻是充滿了挫折,也許正是這些挫折才成就了他的成功。“寶劍鋒從磨勵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挨過了痛苦,承受了壓力,華羅庚的人生才顯得更加豐滿,更加動人。

他是一個不合格的教員!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的一位數學評論家通過一篇文章介紹了華羅庚的事跡,他稱讚華羅庚是“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數學家之一。”這樣的稱讚並不誇張,文中所列舉的事例也是事實,可是有一點是錯誤的,因為那位科學家稱華羅庚為“博士”。事實上,華羅庚非但不是博士,也不是“碩士”、“學士”,甚至沒有上過高中。這一切,都緣於他貧困的家庭條件,這也成為他坎坷人生的起點。

華羅庚曾經無不辛酸地說道:“那正是我應當接受教育的年月,但一個‘窮’字剝奪掉我的夢想:在西北風口上,擦著鼻涕,一雙草鞋一支煙,一卷燈草一根針地為了活命而掙紮。”華羅庚憑借著自學,度過了幾年的青春時光,直到18歲。

這一年,一向對他都讚賞有加的王維克老師,當上了金壇中學校校長,他請華羅庚去學校當庶務兼會計,月薪為18大元。看起來,華羅庚的運氣似乎開始好轉了,這項工作比起在雜貨店做“小夥計”實在強太多了。第二年,金壇中學又開了一個補習班,王維克又讓華羅庚去做補習班的教員。不過,也許是王維克對華羅庚的“偏袒”過於明顯了,惹來很多人的不服氣,很多人都認為華羅庚不過是一個隻有初中學曆的人,根本不能在中學當教員。雖然隻是教補習班,可是也說不過去。再加上當時的王維克不屑於和當地的士紳搞好關係,於是一班士紳便聯合向縣教育局控告王維克“十大罪狀”。其中一條便是:任用私人不合格教員華羅庚。不過,那位教育局長頭腦頗為清醒,他說:“學生焉得為私人,受控各節,大致類此,不準。”

可是,禍不單行,由於王維克遭到了很多人的排擠,而他本人又是一個不屑於人情世故的人,最後便幹脆拂袖而去。自然,華羅庚的教員也做不成了,不過學校依然保留了他的會計工作。那段時間,華羅庚對工作兢兢業業、腳踏實地,買回來的鉛筆他總是一支一支地削好之後才送去給老師們使用。每天離開學校之前,還要到教室去看一看電燈是否關了,門窗是否關了,黑板是否擦幹淨了。一項平凡的工作,他卻做得樂在其中。

“古人尚能身殘誌不殘,我才隻有19歲,更沒有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

可是,好運才剛剛到來,緊接著就變壞了。19歲那一年,華羅庚的母親因病與世長辭,這讓他十分痛苦。不久之後,小鎮上又流行起來了瘟疫,華羅庚出門看望生病的學生,卻不小心也感染上了傷寒病。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場大病幾首毀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