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朝安經常這樣說道:“農業科研特別是獸醫學科應該以應用為主,我們搞科研既要追蹤時事熱點,更要注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正是堅守這一原則,他才依據社會經濟發展、農民生產生活的實際狀況,不斷滿足農村養禽防控技術的需要,不但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而且促進了養禽業的發展,維護了廣大養殖戶的根本利益。
4.追求真理,做勇敢的先行者
“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把握規律不僅需要精深的專業知識,而且更需要具有對現實的準確判斷和追求真理的勇氣,這樣才能做到眼光超前。”
2004年春天,禽流感來世凶猛,麵對殘酷的疫情,辛朝安留給人們的印象是鎮定、自信、果敢、忙而不亂。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他之所以能在應戰這場來勢洶洶的禽流感時,有如此優秀的表現,完全得自他日常的努力。在1985~1987年,他被應邀至美國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農學院禽類科學係做訪問學者。20世紀80年代,辛朝安不禁為美國發生的禽流感深深一震。作為一名在禽病學領域躬耕多年的研究人員,他以超人的智慧與洞察的眼光敏銳地意識到,開展與人類公共衛生密不可分的動物疾病研究具有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當時的他曾經預言道:“中國暴發禽流感,是遲早的事,這是動物界難以抗拒的規律。”
從美國歸來以後,辛朝安就著手開展有關禽流感的調查研究工作。禽流感屬於高致病率的一類傳染疾病。在那時,國際上對付禽流感的通用做法是撲殺。這種方法既幹淨利索,又易於操作,能夠將病例和病源一同毀滅。然而,辛朝安卻偏偏選擇了一條較為艱難的道路——製作疫苗。
“我是一個現實的人。”這是辛朝安對自己的評價。正是因為如此,在不斷從事禽病學的研究過程中,他選擇的是與中國國情密切聯係在一起,堅持走應用型道路。作為農民的兒子,辛朝安對中國農村頗為熟悉。他深知,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農民養雞養鴨養鵝,均以分散放養為主,而與西方規模化、工廠化的養殖方式不同。禽流感一旦暴發,便難以準確判斷出那些家禽已被感染,那些家禽尚未被感染,一年到頭,農民就指望用雞鴨鵝換取一些零用錢。倘若由於出現禽流感疑似病例而將家禽全部殺掉,他們未必願意配合;況且,依照國際慣例,撲殺家禽必須給予一定的補貼,對並不富裕的中國財政而言,它將是一筆沉重的負擔。在對中國的經濟狀況、執法水平、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進行較為全麵的分析以後,辛朝安便為中國防治禽流感製定出與之適應的策略——撲殺與疫苗注射有機統一。
在初步研究課題的時候,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既沒有資料,又沒有經驗;既沒有經費,又沒有病例……猛然間,辛朝安不禁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然而,此時此刻的他憶起一件刻骨銘心的事情:1971年夏天,他在海南樂東縣與黎族老鄉“三同”。由於一頭200多斤的大肥豬口吐白沫、四肢痙攣,束手無策的老鄉頓時淚水縱橫。辛朝安靈機一動,用一針阿托品救治了此頭豬。如今,黎族老鄉那副絕望的神情再次出現在他的腦海中。“如果禽流感真的來臨,用什麼來慰藉這些勤勞而又純樸的父老鄉親呢?”辛朝安一邊追問自己,一邊為自己打氣。“我從事的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這一信念支持著他走了下來。
初期的工作是異常艱辛的,為了從野生禽類中尋找到所需的樣本,辛朝安帶著弟子漫天遍野地奔波,層層篩選不計其數的目標,大量采集禽類的唾液、糞便等,好不容易才使研究工作得以展開。1995年,農業部批準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禽病研究室展開對禽流感的研究,此時,他才正式立項,並得到研究經費;1997年,在香港發生H5N1禽流感致人死亡之後,辛朝安千方百計地研究出“禽流感滅活疫苗”,此種疫苗的價值在2004年的春天充分得到證明,且為中國經濟直接挽回幾十億元人民幣的損失。
2004年,當禽流感大肆侵襲的時候,辛朝安對它的臨場症狀、診斷方法與控製程序已經了然於胸。受命於危難之際,他奔走在“抗擊禽流感”的第一線:作為廣東汕頭禽流感研究的總負責人,隨著一件件病例被緊急送往華南農業大學研究室,他毅然承擔起繁重的科研重任,在實驗室裏觀察毒株變化、解析基因圖譜;作為農業部禽流感的專家組成人員,他親赴疫點,及時探索疫情,並前往非疫點,調查預防工作,為農業部製定禽流感的防治措施建言獻策……作為一名科學家,他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廣大群眾正確認識禽流感,通過電視、報紙、技術講座等多種形式積極向大眾進行正麵引導與宣傳,並及時編寫《禽流感的預防與控製》一書,為控製禽流感提供了寶貴的技術資料。
“十年磨一劍。”辛朝安不僅打了一場有準備的漂亮仗,還製定出撲殺與疫苗注射相輔相成的策略,正所謂“先知先覺的人”。他不斷尋求真理,並以自己的行動向人們昭示出這樣一個“秘訣”:萬事萬物都是有其一定的可循規律,把握規律不僅需要具有精湛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具有對現實的準確判斷,更需要具有追求真理的勇氣,隻有這樣,才能擁有超前的目光。
5.具有遠見,才能出成果
“科研想要出成果,科學工作者必須首先具備遠見、嚴謹、奉獻等基本素質。”
在2006年的全國科技大會上,以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辛朝安為代表參加完成的項目“H5亞型禽流感滅活疫苗的研製及應用”,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然而,獲知喜訊後的辛朝安在接受采訪時,卻表現得尤為平靜,並且意味深長地說道:“科研想要出成果,科學工作者必須首先具備遠見、嚴謹、奉獻等基本素質。”
辛朝安認為,優秀科學工作者的必備素質之一是具有科學的遠見。對一個出色的科學工作者來說,既要通過對國內外目前的了解而分析現狀,又要結合學科曆史而推測未來。今天完成一個研究,就要計劃明天、後天乃至大後天所要完成的事情。比如,在禽流感研究方麵,他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的科研大方向則是研究“人獸共患病”。科學研究者隻有注重實際、注重資料、注重分析,才能對未來做出一定的判斷,這種良好的素質就是所謂的“科學遠見”。
在具有科學遠見的基礎上,科研工作者還要具備嚴謹的科學態度。辛朝安曾這樣談道:“諸如韓國‘克隆之父’黃禹錫的論文造假醜聞,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麵素材。若要避免此類負麵事件,國家就要製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對此加以製約。除了不能弄虛作假之外,忠實記錄科研過程也是嚴謹態度的表現。在對實驗數據進行觀察、記錄、分析與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些實驗記錄似乎與我們預想的結果大不相同,然而,就是此種不同,才預示著嶄新的科學發現。隻有這樣進行科研,才能有所創新,有所成果。”
除此之外,無私奉獻的精神也是科研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倘若每個人均將目標、賺錢放在第一位,在個人利益方麵斤斤計較,則難以做出任何較大的成果。在揭示成功的秘訣時,辛朝安這樣說道:“刻苦工作的精神是其屢出成果的關鍵,我們這個團隊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周末時常沒有休息,每當晚上十點、十一點的時候,實驗室依然是燈火通明,有些人員為了做實驗,竟然到達廢寢忘食的地步……假如沒有這種刻苦工作的精神,就不能搞出如此之好的成果。”
未來如何,任何人均不能預知;事事千變萬化,任何人均不能控製。然而,隻要擁有遠見的卓識,就能更好地規劃自己的生命路線;隻要擁有嚴謹的科學態度,就能為己打開一扇不可思議的機會之門;隻要擁有無私奉獻的高尚精神,就能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