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誰是抗擊禽流感的一代功臣(2 / 3)

事情的原委應從一次校慶聚餐說起。曾在那時,獸醫學院剛剛從牧醫係分離出來,當時學校規定,由各個學院負責本學院參加校慶的校友。於是,經濟狀況較好的學院毫不猶豫地請校友在飯店高高興興地聚了一餐;由於經濟較為薄弱,獸醫學院隻得買個飯盒,冷冷清清地招待校友。

這種強烈的反差使辛朝安思緒萬千:獸醫學院人才濟濟,為何卻如此心酸呢?“打鐵還得自身硬”,隻有教師先富起來,才能先富帶動後富,從而做到安居樂業……隻有獸醫從業人員被別人瞧得起,整個畜牧行業才能有所希望。於是,辛朝安上任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創建華南農業大學獸醫技術服務部與華南農業大學的實驗獸藥廠。他渴望通過生產環節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實現經濟效益。

當時,人們公開反對的聲音極高。不僅認為他的思想被銅臭的資產階級思想所腐蝕,還認為搞開發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會在無形中分散老師的精力與時間,從而影響教學與科研等,不一而足。

頂著來自各方麵的巨大壓力,辛朝安帶頭將自己的“蛋黃液”、“腎腫解毒藥”等科技成果,帶至華南農業大學獸藥廠進行生產。在他的鼓勵下,獸醫學院的其他老師也紛紛將自己的產品轉到實驗獸藥廠集體生產……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1989年下半年,獸醫學院的總創收已從過去的幾萬元上升至30多萬元。從此以後,一年一個台階,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獸醫學院在短時間內便步入一個產、學、研三個輪子一起轉的良性互動局麵。僅僅在2002年,此學院可支配的創收收入就高達600多萬元。

俗話說:“有錢好辦事。”自從獸醫學院擁有雄厚的“資本”以後,一方麵,大大改善了廣大教職工的生活環境,留住了一批優秀人才;另一方麵,不僅改善了科研條件並引來大批國內外優秀人才,還提高了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專業在同行中的綜合實力。

1994年,正值華南農業大學實驗獸醫廠步入正軌、進入收獲季節,辛朝安卻急流勇退,毅然辭去了院長職務。與其上任相同,他的離任再次使人們感到出乎意料,甚至,曾興起這樣的傳言:“辛老師要自己辦企業,賺大錢了……”

麵對種種猜疑,辛朝安隻是抿嘴一笑,然後便埋頭去做自己的事情。

“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科定一個發展方向,帶領年輕教師一起向前走。”

“在辛老師手下工作,‘死人’會變成活人,懶人會變成勤快人,愚蠢人會變成聰明人。”

每當別人問及為何辭去院長的職務時,辛朝安總會淡然一笑地說道:“辭去院長職務,目的很簡單。因為行政事務已明顯阻礙了我在專業上的發展。”

離任以後,辛朝安潛心進行科研與學科建設。從1998年至今,每年,他不僅獲得一項省部級科研成果,而且還在專業領域取得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突破。然而,辛朝安並沒有為此而深感滿足,畢竟對他而言,還有更為重要的使命。

自詡為“華南獸醫人”的辛朝安尤為熱愛自己的專業。他時常這樣回憶道:“在美國的時候,一提及自己是一名獸醫,外國人就會豎起大拇指,欽佩之情溢於言表。在美國,獸醫與醫生、律師一樣受人尊敬。我時常期盼著有那麼一天,中國的獸醫也能享受如此禮遇。”

科學家的責任感,獸醫學首席專家的頭銜,無一不使得辛朝安既關注“小我”的科研成果,又在學科建設方麵傾注更多的心血。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他就與華南農業大學從事獸醫學的同事們一起,在1990年獲得教育部批準,使其成為博士點培養單位,並擁有國內唯一的禽病學博士點;1996年,由他擔任主任的“養禽與禽病防治”實驗室,一舉成為農業部重點開放實驗室;2002年,他又率先提出並創建具備國際水平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它不僅是農業部與廣東省抗擊“非典”、抗擊禽流感鬥爭中科技攻關的重要研究場所,還受到聯合國糧農組織與世界衛生組織相關專家的高度稱讚;2004年,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注入大量資金,建立“動物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將為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的研究提供一個高標準的實驗基地。

辛朝安的目光不僅超越禽病學科,而且還注重預防獸醫學的整體發展,關注傳染病、微生物、寄生蟲等學科的齊頭並進。華南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學科之所以能夠上升為農業部的重點學科,與他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對於學科建設來說,僅僅依賴硬件是不夠的。辛朝安有這樣一句名言:“我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科定一個發展方向,帶領年輕教師一起向前走。”與此同時,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大樹底下好乘涼,但大樹底下也寸草不生。”他要求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處理好與年輕接班人的關係,既要給予他們一定的方便,又要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既要為其創造機會使他們在一線磨練中順利成長,又要對其嚴格要求,給予大膽的批評指點。

辛朝安提攜年輕人的舉動,是有口皆碑的。無論是申報科研課題還是分享科研成果,他總是堅持“年輕人優先,自己位居其後”;每當擁有評選機會,他總是不假思索地將名額讓於青年老師;每當發表論文時,他總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不起眼的位置……辛朝安善於唯才是用,其揚長避短、以人為本的管理方式,使實驗室的青年老師均佩服不已:“在辛老師手下工作,‘死人’會變成活人,懶人會變成勤快人,愚蠢人會變成聰明人。”

通過辭職讓賢、提前卸任等方式,辛朝安總是想方設法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更好的鍛煉與成長機會,不計其數的青年老師也為他的這一無私而深深感動。一位青年老師在留美博士後,毅然回到辛朝安的身邊工作,當別人問及她這樣做的緣由時,她毫不猶豫地回答:“我之所以從國外再回到華南農業大學工作,就是衝著辛老師的人格魅力而來的。”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望著年輕人不斷茁壯地成長,辛朝安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他以一個長者的口吻,滿足地說道:“他們進步了,我對這個學科也算有個交代了。”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隻有做真實的自己,才能活得坦然,活得瀟灑;隻有做有價值的事情,才能使其生命綻放出別具一格的光彩。

3.排憂解難,一切為了養禽業

“我來自農村,在農業大學教書,搞農業科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土特產’。”

辛朝安是廣東省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的一名教授,他長期從事禽病方麵的研究,並時常這樣說道:“我來自農村,在農業大學教書,搞農業科技,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土特產’。”然而,正是這個“土特產”,使其為推廣普及禽病防控技術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辛朝安從海南少數民族山區一路走來,對他而言,仿佛並沒有不能克服的苦難。一直以來,他堅持通過《養禽與禽病防治》編輯部與獸醫學院畜禽病診療部等渠道,為養殖農戶免費開展禽病谘詢服務,並以電話、短信與上門等多種形式為養禽業排憂解難。

2005年,廣東省博羅縣一家農戶所養的雞得了疑難雜症。當辛朝安接到求助電話後,便立刻與羅開健博士起程前往。由於天氣不好,到達距離目的地五公裏的上路時,汽車無法繼續前行。於是,他們便在下車後搭乘摩托車一路顛簸而行。對於辛朝安而言,此程的確十分辛苦。然而,在到達之後,他連水都顧不得喝,急忙為病雞進行診斷。養雞的老板感動地說道:“你們這樣做真難得,如果你們是黨員,那一定是優秀共產黨員。”

人心是一杆秤,群眾的眼光是雪亮的。那位雞場老板果然沒有說錯,辛朝安與他的團隊均是好樣的。為此,他榮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與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多項光榮稱號。

中國農村發展極不平衡,諸多農村地區的診療禽病技術較為薄弱,時常由於禽病診療的延誤而為農民及養殖戶釀成重大的經濟損失。針對這一狀況,辛朝安先後在國內的二十多個省市及自治區舉辦有關禽病診斷與防控的學習班、專題講座等,廣泛有效地推廣普及禽病的防控常識,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養禽業的損失。與此同時,他還先後應邀北京、上海、雲南、遼寧等多個大型養禽廠授課,並協助其進行禽病診斷與防控工作,為其挽回巨大的經濟損失,且由此成為國內養禽行業知名度最高的禽病專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