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前衛生學與健康(1 / 3)

一、學前衛生學的定義

學前衛生學(Preschool Hygiene)是以學前兒童的生長發育與其影響因素之間的相互關係為研究對象,以學前兒童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為依據,通過控製和改善影響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各種因素,以保護學前兒童健康、增強其體質,促進其正常生長發育為目的的科學。

健康是衛生學的核心概念。因此,對於健康的了解和認識是研究和學習學前衛生學的基礎和核心。

拓展閱讀

“Hygiene(衛生學)”的來源

“Hygiene(衛生學)”來源於拉丁語“Hygieia”——希臘神話中健康之神赫基埃(Hygieia)的名字。

赫基埃的父親阿斯克勒庇俄斯(Asclepius)是希臘神話中的醫藥神(the god of medicine or healing)。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出生就被父親阿波羅(Apollo太陽神)送到半人半馬的名醫喀戎(Charon)處撫養,並從喀戎那裏學會了醫藥之術。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醫術高超、聲譽日隆。引起了奧林匹亞諸神包括眾神之王宙斯(Zeus)的嫉妒,宙斯用雷電劈死了阿斯克勒庇俄斯。

阿斯克勒庇俄斯的高超醫術傳給了兩個聰慧的女兒帕那刻亞(Panacea)和赫基埃。帕那刻亞(Panacea)成為能治百病的醫藥女神。“靈丹妙藥(panacea)”一詞就源於她的名字。赫基埃成為健康之神(The goddess of healing)。

赫基埃建立了許多醫院和療養地,讓人懂得如何使身體更加清潔、健康,避免生病。她教會人們使用肥皂和清水來清潔身體;同時還關注人們的頭腦健康。她在希臘和羅馬的很多地方被供拜。於是,“Hygieia”演變成“Hygiene”。意為“康複、清潔和衛生”,代表人們維護自身和他們周圍環境的清潔以防止患病而發展起來的一切科學與技術——衛生學(Hygiene)。赫基埃本人化身為蛇的形象盤繞在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手杖上。今天,世界衛生組織的標誌借用了這一符號。

二、健康概念的曆史演變

關於健康的概念,不同曆史時期的人們有不同的認識。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進步,人們對健康的認識也逐步深入。

(一)古代的“神靈主義”和“自然主義”健康觀

在古代,由於生產力水平和認識水平低下,人類祖先無法科學解釋疾病、死亡、夢等生理現象。受夢中景象的影響,產生了思維和感覺不是人自身的活動,而是寓於身體之中的靈魂活動的觀念。認為死亡是靈魂離開肉體,疾病就是魔鬼幽靈或逝者遊魂侵入身體。總之,人類生命與健康是上帝神靈所賜,疾病和災禍是天譴神罰。因此,把患病稱為“得”病。治療疾病主要依賴於求神問卜、符咒祈禱,死亡即是“歸天”;保護健康主要是順應自然。這種把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生與死都歸於無所不在的神靈的健康與疾病觀,即神靈主義醫學模式(spiritualism medical model)[1]。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類逐漸產生自我意識,成為能認識客體的自主體。於是,便產生了把健康、疾病與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聯係起來觀察和思考的樸素、辯證、整體的醫學觀念,即自然哲學醫學模式(nature philosophical model)。西醫鼻祖希波克拉底在其名著《空氣、水、地獄》中指出:不健康狀態或疾病是人與環境不平衡的結果。因此,醫生的職責是維持人的機體的自然本性。中醫學名著《黃帝內經》也認為: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過程體現了陰陽平衡。疾病就是內因和外因破壞了人體的陰陽平衡所致。因此,治療疾病必須“調整陰陽”“治未病”“扶正祛邪”等。

(二)近代的“生物醫學”健康觀

到了近代,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由於經典力學、機械學的成就和機械唯物論思想的影響,使得解剖學和生物學獲得很大進展,形成了疾病細菌學理論。該理論認為疾病主要是由生物(細菌、病毒等)因素所致,健康就是“身體無病無殘、體格健壯不虛弱”。同時,資產階級工業革命的浪潮一方麵造就了城市化,另一方麵也帶來了傳染病的蔓延。人們對生命、健康與疾病有了新的認識:健康就要維持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原體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這種平衡一旦被破壞就會發生疾病。這種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健康和疾病,反應病因、宿主和自然環境三者內在聯係的醫學觀和方法論就是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2]。這一醫學模式在防治人類傳染病和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疾病的鬥爭中取得了重大進步,為保護人類健康做出了巨大貢獻。

(三)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健康觀

20世紀,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和醫學的進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細菌、病毒、寄生蟲)所致的疾病已被控製,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很大改變。影響人類健康與生命的主要疾病由傳染病逐步變為非傳染病,如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道病等。而且,人們漸漸發現:生物醫學模式下的治療方法對這些疾病束手無策。大量研究表明:形成或誘發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等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生活方式,而不是細菌、病毒等病原體。生物學因素已退居其次。於是,便形成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3]。在這種醫學模式下,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更加豐富和深入。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簡稱WHO)在《世界衛生組織法》中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且是生理、心理與社會適應的完善狀態。”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又做出了最新定義:“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麵皆健全才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