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前衛生學與健康(2 / 3)

現代健康觀把人體的健康與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關係緊密地聯係起來,有了一次飛躍性的進步。它改變了千百年來對健康的片麵認識,使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得到統一;它既重視健康對人的價值,又強調人對健康的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把人們對健康的認識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三、現代健康的內涵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是一個動態、具有相對性和發展性的概念。

(一)健康的內容結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最新定義,現代健康概念的具體內容為:

1.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指有一個發育正常而又強健的體魄,沒有生理上的器質性和功能性疾病、不虛弱。發育健全、機能正常、體質強壯、精力充沛、頭腦清醒、工作效率高。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對來自精神的、社會的甚至自身的不利因素或危險因素(包括:精神創傷、緊張、孤獨、經濟條件不足、工作條件差、居住條件不良、環境惡劣、戰爭、災害、酗酒、吸毒,等等),能夠從容不迫地、自如地應付並且適應。具體標誌有三個方麵。

(1)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定,而且積極情緒高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自尊、自信、自愛,有自知之明。

(2)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係,能得到他人的尊敬、信任和歡迎。

(3)對未來的生活有明確的目標,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而且能切合實際地不斷進取。

3.社會適應良好

社會適應良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複雜的環境變化,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社會適應良好的個體應對所處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程度的正確認識,使自我與社會環境間保持良好的協調和均衡關係。扮演好各種社會角色,如同窗、朋友、鄰居、公民、職員、戀人、配偶、子女、父母等,並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是社會適應良好的主要表現。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主要是指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和有辨別真假、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的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範的準則來約束和支配自己的言行。

道德健康是每個人應遵循的健康行為標準。個體的道德健康不僅要求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如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境等;而且還要求個體對他人和社會的健康負有責任,將維護和促進整個人群的健康行為轉化為自覺行為。如為拯救他人的生命自覺履行公民獻血義務;為維護他人健康不在公共場所吸煙、吐痰和亂扔廢棄物;有關從業人員不帶病工作,不銷售黴變、過期、假冒偽劣的商品,以避免給他人的健康生活帶來危害;衛生監督人員應嚴格履行職責,以保障消費者的健康,等等。反之,則會侵害他人的健康,是缺乏健康道德的表現。

(二)學前兒童健康發展目標

我國教育部2001年頒布並實施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提出的幼兒園健康領域的目標。

(1)身體健康,在集體生活中情緒安定、愉快。

(2)生活、衛生習慣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識,學習保護自己。

(4)喜歡參加體育活動,動作協調、靈活。

2012年10月由教育部印發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又進一步明確指出了3—6歲兒童的健康發展目標。

身心狀況

(1)具有健康的體態。

(2)情緒安定愉快。

(3)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動作發展

(4)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動作協調、靈敏。

(5)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

(6)手的動作靈活協調。

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

(7)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

(8)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9)具備基本的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總之,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健康也是一個動態、具有相對性和發展性的概念。長期的、相對穩定的狀態才能判斷個體是否健康。不能根據偶爾出現的健康或不健康表現來認定個體的健康狀況。同時,健康也是動態變化的。美國健康教育專家科納千葉和尼克森曾於20世紀90年代就指出:“健康乃是有機體從良好健康至不良健康或從完好至疾病連續譜上所呈現的狀態。”[4]人在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等維度往往是健康與疾病的成分共存的,健康與疾病之間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

四、亞健康與人類健康狀況

健康與疾病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在WHO的定義中,健康是一種完美狀態,也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將死亡視為絕對的黑,健康狀態即為絕對的白。在二者之間則是長長的灰色區域,形成了一個由白到黑逐漸加深的坐標軸(見圖緒-1)。廣義而言,每個個體在其生命的每一時刻的健康狀態都處在這個坐標上的某個位置。少數人逼近白色端和黑色端。大多數人的健康狀態都散布在黑白之間,即灰色狀態。人們把逼近白色端的狀態稱為第一狀態,逼近黑色端的狀態稱為第二狀態,處於黑白之間的灰色狀態稱為第三狀態。

圖 緒-1 健康與疾病的連續狀態

第一狀態為健康狀態,即人的身體、精神和社會適應均完好的狀態(醫學檢查各項指標正常、自我感覺良好)。

第二狀態為疾病狀態,即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經醫學檢查,某些指標呈現異常,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製或破壞的狀態。

第三狀態為亞健康狀態,即機體經醫學檢查各項指標正常,無明顯疾病,但自我感覺卻體力不支、睡眠不佳、食欲不振,出現適應能力減退、免疫力下降等現象。調查統計發現: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狀態)和疾病(第二狀態)狀態的人群不足2\/3,有超過1\/3的人群處於亞健康狀態(第三狀態)。亞健康狀態如得以及時、恰當處理,身體可向健康轉變;反之,則向疾病轉變。